目前以太坊的交易吞吐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区块链不断发展而日益增大的需求,不但用户需要忍受高昂手续费的折磨,开发团队也往往受制于底层架构的限制,需要不断更改产品设计甚至推迟发布时间,以等待底层公链更新的扩容方案上线。
当然,行业的开发者们也在通过各种方案,不断尝试对以太坊的基础设施进行扩容。
为了解决扩容问题,以侧链或 EVM 兼容链为代表的多链解决方案,在近一年的时间内陆续得到了市场的热捧,并接连引爆了诸如 BSC、Polygon 等诸多生态型公链或侧链。根据 DeBank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 BSC 上的净锁仓量已超过 94 亿美元,Polygon 上的净锁仓量也达到了 46 亿美元。
虽然用户在这些兼容链上可以享受更快的交易速度与更低的结算成本,但原本统一的以太坊生态也开始变得支离破碎,用户不得不频繁使用各种跨链桥进行资产的迁移。
而这依然不是终点。有别于被市场广泛接受的侧链与兼容链解决方案,由以太坊基金会力推的 Layer2 扩容项目也于近期逐步落地。除了目前已经接近正式应用的 Optmistic Rollup 以及 Arbitrum Rollup 解决方案,随后还会有诸多基于零知识证明的其他 Rollup 方案上线。原本已经被割裂的流动性与使用体验,也将随着各种 Layer 2 方案的落地而变得更加破碎。
今后用户不仅会经常遇到主链与侧链或兼容链的跨链,还会频繁进行资产的跨层迁移,甚至可能会在不同的 Layer2 与 Layer2 之间进行转换。为了使得资金获得最好的回报或投资机会,用户可能不得不体验各种各样的迁移路径,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跨链平台。此时,如果依然按照之前的方式,在每两个平台之间构建跨链桥接功能,那么整个系统的复杂度,将会随着参与平台数量的平方指数增长,而这也将会极大的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同时,跨链桥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在几天前,跨链桥项目 Chainswap 第二次遭到黑客攻击,在该桥部署智能合约的超 20 个项目代币遭遇黑客盗取,损失约 800 万美元。此后 1 天,另一个跨链交易协议 Anyswap v3 版本遭到攻击,同样损失了约 800 万美元。
为了降低以太坊生态逐渐割裂带来的影响,同时保护用户跨链资产的安全,市场需要一种更优的跨链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在日益复杂的多链生态中管理资产。在众多现有跨链桥方案中,Celer Network 团队上周推出的跨链和跨层流动性解决方案 cBridge 备受关注,在我们深入了解和使用后,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它的独特优势。
cBridge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双链跨链桥,而是可以兼容多条 EVM 公链的多链跨链平台。目前产品已经成功接入了以太坊、BSC、Polygon 以及以太坊上的 Arbitrum Rollup 四个主流平台。根据团队开发计划,预计短期内将陆续支持更多 Layer2 和 Layer1 区块链的跨链和跨层转账以及 Optimism Rollup 和 Celer Rollup。将来待波卡的生态逐渐成熟,也有可能适时的通过波卡 EVM 平行链进行接入。此外,cBridge 目前也已经支持了一些主流稳定币币种,包括 USDT、DAI、USDC 以及 BUSD。
cBridge 跨链桥采用了与以往跨链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是以一种更通用的方案,致力解决所有主流平台的跨链问题。cBridge 底层技术和 Celer 原有的状态通道相同,都是基于哈希时间锁的原子交换合约,所以可以在任何兼容 EVM 的链上同时支持跨链功能。
相比于传统的双向跨链桥产品,cBridge 还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多步跨链简化为一笔交易
曾经,如果用户想将一笔资金由侧链转移到以太坊的 Layer2 上,至少需要进行两步操作,并缴纳两次手续费。而 cBridge 将原本多步的交易聚合成了一笔交易,直接实现端到端的资金转移。不但降低了操作复杂度,还帮用户减少了交易成本。
降低跨链成本
在以太坊 gas 费暴涨的那段时间里,众多用户感叹以太坊已经变成了富人的游戏。即便有着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资金量较小的用户在扣除交易手续费后,依然难以在短时间内盈利。
跨链领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我们发现,不同链上的生态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周期,而资金往往在新兴的公链中才能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回报。因此,DeFi 矿工往往需要在不同的链间频繁进行资金的迁移。而每一次跨链所必须支付的较高资金成本,同样会将体量较小的用户拒之门外。
cBridge 通过新的基于状态通道的技术手段,避免了在每次跨链时向底层跨链桥缴纳手续费。简化跨链步骤并降低了交易成本,将参与跨链的门槛大大降低。使得普通用户也可以参与到跨链的收益竞赛中。帮助区块链逐渐从富人的游戏,逐步回归到人人可参与,人人可以赚钱的最初理想状态。
即时到账
当然,以上说的几条优势,对于资金体量较大的用户来说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 Layer2 的出现给这些用户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从 Layer2 将资金提取回主链,往往需要经历一个 7 天到 1 个月长度不等的等待期。
这一点或许对资金规模较小的用户影响不大,但是对于超大规模的资金而言,资金的冻结会带来极大的机会成本。这段时间内,用户将无法使用这部分资金赚取收益,也不能即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持仓头寸。而 cBridge 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部分问题。不但从 Layer2 到 Layer1 可以即时到账,即便是从 Layer2 到 Layer2 的资金迁移,也可以做到即时入账。这便大大降低了资金在迁移过程中承担的机会成本。
当然,想要达到以上的诸多优点还需要跨链资金池的配合,系统也为资金的提供者设计了较好的激励机制。由于在此种模式下,双向的跨链交易不再需要逐笔结算,节点的运营者只需要根据净额的流动方向进行少量的资金支付便可以达到平衡,而剩余的手续费收益都可以由运营者获取。
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更好地理解 cBridge 实现跨链的方式。当用户希望通过 cBridge,将资产由转出链 A 跨链到转入链 B 时,将经过以下步骤:
1.用户通过网页前端向门户服务 (gateway service) 发出跨链请求,并收到一个返回的转发节点 (relay node) 地址和需要支付的手续费。
2.用户通过部署在转出链 A 上的 cBridge 合约,向转发节点的地址发送一笔带哈希锁的转账,并指定一个过期时间锁。
3.转发节点通过转入链 B 上部署的 cBridge 合约向用户的地址发送一笔带同样哈希锁的转账 (扣除手续费)。
4.用户在发现这笔来自转发节点的转账后,在转出链 A 公布 secret,解开哈希锁,并将资金释放给转发节点。
5.转发节点在转入链 B 用同样的 secret 解开哈希锁,把资金释放给用户,完成跨链过程。
6.如果用户在有效期内未公布 secret,资金会自动退回给用户,保证用户的资金安全不受影响。
可以看出,cBridge 在实现跨链的底层逻辑上是去中心化的,资金安全并不依赖第三方,因此不会出现如 Anyswap 与 ChainSwap 类似的被攻击风险。同时也因为其底层技术复杂度较低,合约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更小。
此外,cBridge 的合约也更易移植,对于其他兼容 EVM 的公链或者 Layer 2 方案,可以很轻松地部署 cBridge 合约。未来还可以拓展到任何支持哈希锁的公链(如 BTC),为将来实现更多链的跨链铺平了道路。
在当前各种 Layer 2 方案百家争鸣,以太坊生态碎片化愈发严重,且跨链桥安全问题频出的当下,用户急需一种既能够整合跨链与跨层功能,又能更好地兼顾用户资金安全且易于使用的产品。cBridge 这种整合了多链与多层的综合跨链解决方案,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