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国资国企都在深入推进转型改革,加快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洲国投”)作为株洲市“产业发展商”,是湖南起步较早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近年来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为根本遵循,聚焦主业主责,告别“铺摊子”,专注“上台阶”,扎实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轮驱动,稳中求进,进中提质,转型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株洲国投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葵,深入探讨株洲国投的转型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加快构建新型政企合作关系
《中国经营报》: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频词、关键词,近年来,株洲国投坚持“刀刃向内”,大刀阔斧推进转型改革,当时是基于什么原因?
李葵: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为我们推进转型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金融去杠杆、土地市场管控、规范地方政府融资等政策,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是随着国家战略而产生的,必须围绕国家战略的改变而改变。
同时,随着过去一段时间的粗放式发展,公司资产负债逐年增加,资产结构失衡、质量较差,机制体制不活不畅、效能低下,公司逐渐陷入发展瓶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旧的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株洲国投必须寻找市场主体应有的功能和能力,需要加快构建新型的“背靠市长、面向市场”的政企合作关系,将自身资源禀赋转为企业新的发展优势和新动能。
《中国经营报》:株洲国投在推进转型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有哪些具体举措?
李葵:一是坚持战略引领。2018年12月,集团召开党代会,明确“一个方向”,即向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转型;坚持“三个优先”,即主业优先、质量优先、效益优先;实施“四大战略”,即党建引领、转型改革、风险防控、人才兴企;努力实现“六个一”经营目标,即到2023年末,集团信用等级提升一个档次,达到AAA;产业投资累计实现不低于100亿元;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利润总额达10亿元;参控股上市公司超过10家;员工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力争达10%。此外,结合株洲市产业特征和株洲国投自身禀赋、人才结构,制定集团战略发展规划、战略重组方案和转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等,突出顶层设计、规划先行,使集团转型改革路径按既定方向和目标推进。
二是创新经营模式。改变过去依靠土地信用、政府信用的情况,加大经营创新力度,不断做大做强资产信用和资本信用。全力对接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通过绿化债、纾困债、市场化基金、政策性银行贷款,合理匹配品种,积极争取中长期银行贷款资金。深度介入产业升级和调整,坚持投资产业化、基金化、证券化思路,确立了“1+1+4”主营业务体系,产业投资板块作为集团市场化投资战略支撑平台,强化基金管理和上市公司培育;金融服务板块强化金融服务和产业投资协同,打造持牌综合金融服务商;数智科技板块围绕“智慧城市”项目,整合和运营城市数据资源,着力构建“1+4+N”主营业务体系;教育投资与服务板块坚持产教融合、市场化合作办学、“线上+线下”培训三大业务体系协同发展;地产开发板块加快土地一二级招商,为集团提供重要收入保障;资产管理板块加快资产注入、盘活、去化、经营,助推集团资产结构不断优化。另外,以动力谷产业经济研究院为平台,对产业形势、国企改革、标杆企业、国家政策进行深度研究,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三是改进体制机制。坚持“管资本”和“市场化”两条主线,全面推进授权经营、考核分配、人事管理、监督管理、投融资等全方面改革。在集团层面,调整集团职能定位,明确全责,精简机构和人员,推行直线职能制管理,精简决策流程,加大授权放权,构建精准高效的授权经营体系,将主业投资、正常经营事项授权给子公司。在子公司层面,建立市场化管理运营机制,构建母子公司之间清晰的市场化关系,将子公司打造成高度市场化、规范化、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价值创造、利润贡献的经营主体。同时,缩短产权链条,实质性缩减子公司数量,通过混改、处置、托管、清算调整股权关系等方式实现管理层级控制在三层以内,减少二级子公司,提升子公司质量。
四是激发内生动力。推进人才兴企战略,强化人才的引、育、留、用,坚持培养为主、有序引进,实施年轻员工培养选拔加速工程、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提升工程、紧缺人才外引工程。打造“初心树”党建品牌,创建《初心树》内刊,建设国投大学,通过全方位培训,打造一支有创新理念、善谋事、善经营的人才队伍。推行部门、子公司正职竞聘,中层正职以下全面实行部门、子公司主要负责人提名组阁制,在核心子公司试点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签订聘任协议和业绩合同,按照约定严格考核、实施聘任或解聘、兑现薪酬。鼓励子公司按照市场化选聘、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加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符合集团转型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挥“鲇鱼”效应,不断激发和提升集团人才活力。
推动六大主业协同共进
《中国经营报》:株洲国投在推进转型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李葵:近年来,集团面对内外严峻挑战,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斗者为本、创新者为先”企业文化成为株洲国投广大干部职工的共识,崇尚实干、竞争向上的创业生态基本形成。2020年公司主要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收入结构、资产质量不断优化,应该说是以奋斗者姿态书写了一份较好的新时代株洲国投答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架构逐步优化。构建了“小总部、大产业”发展格局,集团17个部门整合压缩成8个部门,“1+1+4”业务体系得以确立,完成7家全资子公司的混改、18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和22家参股子公司处置退出。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集团6大主业板块均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发展形势稳中向好,2020年集团核心业务板块营业收入贡献率为88.04%,利润贡献率为220.62%。
二是产业投资成果丰硕。通过整合国内其他资本和专业力量,共同设立和管理各类市场化产业基金23只,基金总规模约286亿元。基金朋友圈不断壮大,与清华紫荆、兴橙资本、重庆红马资本、文周投资、中天泽集团等10余家“业界大佬”建立了良好合作。2018年以来,集团完成产业投资项目55个,投资金额超45亿元,引进西鼎众合、越摩封装、金硅信息、博鲁斯潘等19个项目落地株洲,带动社会资本在株洲投资超120亿元,形成产值超200亿元。同时,与中国航发南方、中车株机、中车电机、中国建材等央企开展紧密的资本合作,集团出资的国创轨道公司获评国家先进轨道装备创新中心。近两年市场化基金投资总额约16.06亿元,目前公允价值超35亿元,资产增值119%。
三是公司信用持续夯实。集团信用评级继续维持AA+,在国开行信用评级由A提升至AA-,展望未来,AAA信用评级的轮廓越发清晰。2020年集团直接融资占比48%,较2019年下降15%,新增融资成本率为4.9%,较2019年下降15%。集团收入从2018年的15.7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1.05亿元,提升224%,利润从2018年的1.57亿元,增长至3.63亿元,提升131.5%。原来以土地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得到根本性转变,地产开发收入占比从2018年的76%减少到35%,产业经营投资收入占比从2018年23.8%提升到61.3%。产业链金融平台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取得省内唯一国有征信牌照,累积授信金额超21.8亿元;湖南首家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上线运行,已累计完成交易项目131宗,交易金额超1.81亿元,流转总面积达到了3.97万亩。
《中国经营报》:展望“十四五”,株洲国投在未来发展规划上,有什么新的愿景和目标?
李葵:“十四五”期间,集团将积极贯彻“三高四新”战略,坚持党建引领、转型改革的工作主题,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竞争向上的创业生态,推动集团成为“投资、金融、科技、教育、产业、资管”六大主业协同共进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在“十四五”末,实现集团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净利润超25亿元,净资产收益率7.3%,资产负债率降为55%,集团信用评级AAA,新增30家投资标的公司上市,为株洲加快建成“一谷三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株洲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