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双循环”成为新的宏观政策聚焦点。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双循环思路下,如何实现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进而助力城市品质提升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摆在城市运营主体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是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也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
分析人士认为,双循环格局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走向更加深入的推进阶段,这为各个城市提升自身能级、实现加速超越提供了新的宝贵机遇。作为双循环的重要抓手之一,城市群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内需市场,也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区域。
作为城市运营的主体,城市运营商的前瞻规划能力,资源导入、整合能力以及对“蓝图”落地的执行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在双循环格局下危中寻机
2021年,我国经济在短暂的受挫之后则开始稳健回升,城市活力也日益复苏,城市发展迈入新阶段。随着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提出,各大城市在变局中沉着应对,开拓创新,主动找准新定位,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提高创新力、竞争力。比如苏州破旧立新,变“订单经济”为“需求经济”,主动发掘市场需求。成都则以新经济为抓手,大力发展新兴消费业态,主动融入双循环。
当下,我国城市化进程迈入新阶段,城市资产价值的重组成为城市更新的主旨,这种“重组”不仅是空间上的变化,更是包含提高城市运营效率和城市生活效率的命题。而在未来“十四五”的规划进程中,城市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将进一步拓展,这对城市“危中寻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市化的演变历程中,城市群一直在新型城市化建设、在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中发挥着支撑平台的作用。而作为国内人口主要聚集地和国内企业主要生产区位选择地,城市群在如今的双循环格局中也将扮演重要角色。
城市群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城市“单兵作战”的局面,通过形成城市群内部的统一体,打造“集团作战”的增长势能。在国家宏观战略规划的引领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城市群建设正如火如荼地顺利推进中。
在上述城市群聚集地带,聚集了国内众多的城市运营企业。在产城运营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城市综合运营企业以产城融合模式,通过产业与城市“精准适配”、产业全链条导入和持续优化产业生态系统等措施,将产业地产与城市发展相结合,让产业和城市化相辅相成,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美好愿景。如创立于深圳的宝能城发集团。
实现产业与城市的“适配”
在能做产业的地方做合适的产业,重点考虑每一个产业和每一个地区之间的匹配度,这个地方的环境适不适合做这个产业、适不适合做对应产业载体。
业内人士认为,产业与城市的匹配,需要从专业化和精准适配两方面着手。在专业化的产业地产市场,不同业态有各自的集聚方向。各个区域集聚特定的业态,不存在大面积混合业态的产业载体,这是产业发展自然的规律。同时,要重视定制化需求、瞄准稀缺性需求,实现产业和城市的“精准适配”。
如宝能城发在贵阳打造的国际会展城项目,项目整体规划国际会展中心、政治商务中心、交通枢纽中心等八大中心,其中规划配套的国际会展会议中心已于3月底正式动工,在建成之后,该国际会展会议中心将是贵州最大的会展会议中心,也是西南最高级别的会展会议中心。
随着城市经济与产业的发展,产城融合项目已经从过去的产业政策发展到通过提升运营效率来增强产融价值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并持续优化的意义不止于简单的项目盈利,而是在于企业如何去协调政府方、资本方、产业资源方相关的利益,最终实现共赢的区域发展局面。
近年来,随着园区产业系统在资源和政策优势日益弱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运营商必须主动经营,提供产业服务,为园区产业发展寻找新动力和新模式。用实体园区,承接运营商整合进来的各类实体、虚拟、服务、投资、整合、共享、联盟等生态圈资源,从区域开发者,向资源聚集、金融聚集、产业聚集的资源整合者转变。
如宝能城发这类型的城市综合运营企业,通过打造产城融合产品线,构建特色服务体系,丰富完善服务内容,实现产业培育及发展。构建完整产业链的同时,嫁接政府、社会、自身等优质资源,例如新能源、生物医药、特色产业等,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作用,从链式产业集群向网络状产业集群发展,不失为新时局下的另一种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