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以18.3%的增长领跑全球,并创下50年来新高!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面对冬春疫情考验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
“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生产需求扩大,市场活力提升,就业物价稳定,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这样形容一季度“成绩单”。
事实上,GDP大幅增长早已有据可依。从先行数据来看,PMI连续13个月位于景气区间,1-2月数据指标也都大幅增长。
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全年经济发展的信心和期望进一步增强。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中国全年的经济增速提高到了8.4%;世行也在近日表示,由于中国的快速增长,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总体增速预计将从2020年的约1.3%提高到2021年的7.6%。
不过,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提醒,一季度的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去年低基数的原因,二三四季度会逐渐降低。预计全年实际GDP同比增速或达9%左右,高于政府工作报告中6%以上的目标。
刘爱华也指出,当前经济仍然存在比较强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国内恢复的基础还不太牢固,部分服务业、小微企业增长仍然偏慢。面对经济恢复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是要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线,促进全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亮点频现
去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被猝不及防到来的新冠肺炎疫砸出“深坑”,但随后,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从-6.8%到现在18.3%的深“V”曲线。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亮点频现。
一个亮点是,曾经受到重大冲击的消费正在稳步回暖。前期受到制约的住宿餐饮等行业正在逐步改善,3月份当月餐饮收入首次高于2019年同期,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加上稳定向好的线上消费,内生动力强劲。数据显示,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2%,比1-2月份加快了0.4个百分点。
“内需复苏步伐将决定全年经济成色。一季度社会零售增长超预期,显示国内需求复苏步伐有所加快,内需动能在增强。”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在解读数据时表示。
和往年不同,今年,进口的增长也在加速。3月份当月进口同比增长27.7%,是今年以来首次高于出口增速,在刘爱华看来,这也说明内需恢复势头是在不断巩固增强的。
同时,新动能快速成长,也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31.2%,两年平均增长12.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9%,两年平均增长9.7%,均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速。从高技术产业投资来看,同比增长近4成,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了3.1倍、1.1倍,73.6%,两年平均增速都超过两位数。
受益于此,产业结构转型也在持续推进,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了77.2%,创下2013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值。服务业方面,先进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遥遥领先,两年平均增长达到了17.1%。
“要保持可持续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当前,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有了非常清晰路径,在生产端,要大力促进创新,提高效率。应进一步放松管制,打破行业准入的制度性壁垒,通过竞争推动供给侧效率提升的渠道。”彭文生表示。
一个利好是,受益于内生动力增强,企业营收利润均不断好转。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增长了1.79倍,两年平均增长达到了31.2%,效益提升明显;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5%,仍保持了比较高的水平。
居民收入也在继续增加,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同比实际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4.5%;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初步核算,一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了3.1%。
就业方面,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297万人,较去年同期的229万人增加68万人。
在刘爱华看来,我国现有的经济内生动力、供给质量、市场主体活力,结合中国产业体系、物质基础优势,加上宏观的纾困政策,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恢复的底气。
“我们对全年经济保持目前的恢复态势是充满信心的,我觉得全年的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是有基础有条件的。”刘爱华表示。
增长动力仍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经济向好,但仍有一些领域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比如,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下降2%,相当于疫情前的96%左右,和疫情前相比仍有距离。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当前,企业的生产经营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如原材料成本上升、竞争压力大等。特别是近一个时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我国部分原材料价格也呈现了上涨态势,让企业利润受到冲击。
“供给冲击导致的成本上升有利于上游行业,下游行业的利润则受到挤压;在应对成本增加方面,大企业的能力明显强于小企业。”彭文生表示。除了上下游分化与大小企业分化,还有高端与低端、金融与实体的分化。
这些分化,加上全球供应链仍未完全复苏,都让企业家在投资上有了一定的顾虑。
不过,刘爱华表示,当前大宗商品涨价还未对下游行业产生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供给在经济恢复的大势下,供给的质量、供给的能力都是在逐步改善的;从需求来看,目前仍然处于恢复过程中。从这些方面来看,国内上游产品的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
“不管是工业消费品价格,还是食品价格、服务价格这三个维度,全年CPI有望保持在一个温和的区间。”刘爱华说。
事实上,当前宏观政策的重点正是为市场主体纾困,一系列政策工具也在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今年仍加码的减税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受益于此,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日均新设市场主体都呈现了两位数增长。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都在安排之中,民营企业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在“两新一重”、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的提升上,都有大量的投资空间。
“随着经济整体恢复的推进,随着企业效益的好转,企业的信心会慢慢得到增强,制造业提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从未来讲,我们对制造业投资的恢复还是很有信心的。”刘爱华表示。
在周茂华看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回暖,消费仍需要继续发力。
从一季度数据来看,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带来重要商品的销售保持增长,居民收入的回升带来消费能力的提升,这都是快速恢复的基础。
“总体上来看,去年消费市场经受住了疫情冲击的严峻考验,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明显,消费升级的态势也没有改变。从未来看,随着经济的稳步恢复,居民就业收入将继续改善,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消费能力。我国应对疫情的能力提升,精准防控做得更加到位,也有利于消费环境的改善。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效应也在不断显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都有利于促进消费市场的稳定复苏。”刘爱华表示。
但同时也要看到,现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压力仍然比较大,应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健全城乡流通体系,为消费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稳就业、增收入,落实落细相关政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复苏。
相关报道:
一图看懂一季度经济数据
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18.3% 两年平均增长5.0%
开局良好!一季度我国GDP达24.931万亿元 同比增18.3%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 全年经济有望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