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中金公司在线举办“碳中和2060”媒体会。中金公司新能源公用事业首席分析师刘俊认为,能源领域产生了我国近90%的碳排放,能源减排的难点不仅在于其存量体量巨大,更在于我国仍处于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持续追赶发达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仍有进一步提升的需求。
2019年我国的能源结构中,57%是煤炭,19%是石油,实现碳中和,首先就要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刘俊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碳中和对于煤炭行业的影响可以分为长期下降、短期博弈阶段两部分,近些年对于煤炭的投资在不断下降,也因此造成了煤炭供应和电力需求短期内的不匹配,长期来看煤炭会进行转型,但短期来看,煤炭价格还处于相对高位,不会有立竿见影的下降。”
中金首席:两个路径实现“碳中和、碳达峰”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彭文生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两个路径,一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二是通过技术进步更多地使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在他看来,前者如果没有替代能源的话,必然会对当前的经济结构以及整个经济带来较大影响;后者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没那么大,但对经济结构影响非常大。
碳排放不仅涉及市场和政府干预,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还涉及一个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同时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
在碳中和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彭文生认为关键问题已经从评估气候变化的长远损害转为如何有效、低成本实现碳中和,经济主体的决策取决于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使用成本的比较,这就产生了绿色溢价的概念。
降低绿色溢价有两个载体,即降低清洁能源的使用成本和增加化石能源的成本。如果降低绿色溢价完全靠碳定价实现,其所要求的幅度可能对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
理想的办法是降低清洁能源成本,或者降低单位GDP能耗,这些要求技术进步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对经济是一个正面的供给冲击,给发展带来新机遇。
碳排放的影响在我们这一代人还未完全显现,可能在50年后、100年后才会因为气候变化造成比较大的经济损失,怎么去平衡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关系?
从碳价格来看,即使是美国而言都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碳价格约为42美元/吨,而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碳价格仅为7美元/吨,那么我们会认为,价格越高,说明更关心下一代人的利益。
碳市场的价格波动很大的话,并不利于技术进步的创新。
根据中金公司和香港科技大学的联合研究表明,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下,可能会导致局部地区的空气污染加重。
彭文生表示,碳排放交易是全局性的,而空气污染是局部性,由于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碳交易给各个地区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也因此可能导致类似内蒙、京津冀等本来就有空气污染的地方继续加重。所以未来还要加强京津冀等地区的空气污染防治工作。
绿色投融资年均缺口超5000亿元
中金研究院经济学家周子彭指出,“碳中和”绿色投资空间巨大,中金估算,实现“碳中和”中国大约需140万亿元的绿色投资,前10年年化投资需求为2.2万亿元,后30年年化投资需求为3.9万亿元(2020年价格)。
分行业来看,电力、交运、建筑的绿色投资需求量最大。比如电力行业在未来10年需要9.8万亿,以及2030年后的30年需要总共接近60万亿的投资,这种量级的投资和我国在碳中和目标下,要进行电气化改革的这个路径是非常匹配的。
要实现这么庞大的投资规模,首先面临一个绿色投融资存在缺口的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7-2019年)来看,2017年至2019年,每年绿色投融资的缺口约为0.6-1.1万亿元。根据中金公司估算,2021年至2030年,绿色投融资缺口年均约为0.54万亿元,2031年后年均缺口可能上升到1.3万亿元。
周子彭认为,如果未来10年我们以2030年碳达峰的标准去看绿色投资需求的话,未来年均缺口大概在0.5-0.6万亿元左右;但如果要实现一个稳定状态,以碳中和的标准来看,平滑整个投资周期的话,那么会发现年均投资缺口会马上上升到2万亿元这样的规模,这个其实对中国整个绿色投资都提出来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何将社会资源有效地投入到绿色投资当中。
除了投资缺口以外,当前我国相比于香港、海外地区,还存在一个绿色信息披露机制缺乏强制性的问题。
周子彭向记者分析,“目前与香港、欧美等海外地区相比,我国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强制性不足,对于不同公司的标准也不一致,存在比较多模糊的地方。根据我们的了解,相关的强制性政策原本说去年年底可能推出,但目前来看可能还要继续等,披露机制早推出肯定比晚推出要好,如果有统一标准的披露机制,那么对于企业而言也是降低了负担。”
绿色金融跟传统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需要解决一个超时空的外部性问题,单纯靠市场力量是无法将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因此市场需要监管部门给出指引,比如哪些行业、哪些业务是符合绿色金融标准,是可以进行投资的,绿色标准的制定是绿色金融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相关报道:
绿色债券迎来爆发期:规模最高达8000亿 两大碳交易市场如何打通?
中信证券:水泥行业首批纳入碳交易试点 预计供给格局将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