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情 >

宣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2021-01-05 15:29:43来源:新华网

穿过一条飘着桂花香的走廊,一座徽派风格的小院映入眼帘。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的张苏笔庄内,制笔的匠人正低头忙碌,选毛、齐毫、压毫、装套、刻字……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

“一支宣笔从选料到出厂,都必须纯手工完成。”张文年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州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张文年始终坚守古法技艺。

“宣笔制作需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技艺复杂。”张文年介绍,古人称之为“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因此而得名。

张文年制笔深受其父张苏的影响。生长于江苏的张苏自13岁起学艺,很快成为当地的制笔能手,在上世纪60年代,被安徽泾县“以物换人”聘请而来,共同创办泾县宣笔厂。

今年53岁的张文年从小就在笔厂长大,父亲对制笔技艺一丝不苟的态度给儿时的他留下深刻印象:“小时候每天都看父亲制笔,从早到晚,一坐就是一天。”

“我15岁开始学习制作宣笔,最早接触的就是修笔。”张文年说着拿起工作台上的笔头,放入水胶中,蘸、捣、捏、揉、挑,动作娴熟流畅,修整好的笔头圆直光滑、拢抱不散。潜心钻研数十年,他不仅掌握了宣笔制作的全部技艺,且在笔毫的脱脂、成形方面有独到建树。

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张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张文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张文年始终坚守着父辈的制笔原则:绝不偷工减料;用良心做笔;确保每一只出厂的宣笔都符合“尖、圆、齐、健”的“四德”标准。

宣笔制作技艺得以留存,最关键的是“传承”。但正如许多其他传统非物质文化艺术一样,宣笔技艺也面临如何传承和保护的课题。“大概在2000年之后,宣笔厂几乎没有年轻人了,制笔工作枯燥,工资也跟不上,工人也是走一个少一个。”张文年说。

为了使这门技艺后继有人,张文年先把家人发动起来。他先后拉着妻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一起学习宣笔制作技艺,如今笔庄里最年轻的手艺人,便是他29岁的儿子张孙韬。

随着国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如“书法进课堂”等活动的开展,国人对传统毛笔、书法文化逐渐重视,给宣笔的发展也带来了契机。张文年开始受邀到一些学校讲授宣笔文化知识,既推广了文化,也打开了他传承技艺的新思路。

“未来我计划开个宣笔技艺的培训班或研学基地,让对宣笔文化感兴趣的人有渠道了解这门手艺。”张文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关注了解宣笔文化,“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这门技艺在我这一代能够坚守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