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情 >

央行数字货币离我们还有多远?研发驶入“快车道”

2020-10-18 12:30:12来源:国际金融报

10月13日,据报道,七国集团(G7)的一份草案显示,他们反对在适当监管之前推出Libra。

Libra的难产反映出各国政府对于私营公司发行稳定币冲击国家货币主权的担忧。而与停滞的Libra截然不同的是,全球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究、推进正在加速。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近期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7月中旬,全球至少有36家央行发布了央行数字货币计划。新冠疫情增加无纸化交易的需求,且央行数字货币可实现疫情期间纾困资金的精准投放,成为各央行加速研究数字货币的催化剂。

研发驶入“快车道”

央行数字货币是一种新型的货币形式。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给出的定义,央行数字货币是由中央银行以数字方式发行的、有法定支付能力的货币。

今年以来,全球各大央行纷纷加速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布局和试验。

1月,七国集团(美、英、德、法、日、意、加)正式联合组建央行数字货币小组。

2月,美联储理事莱尔·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表示,美联储正就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技术展开实验,已开始研究数字货币的可行性。

同一月,欧洲方面也出现进展,瑞典开始为期一年的“电子克朗”测试,在隔离环境中模拟人们的日常使用,例如通过数字钱包进行支付、存取款。

法国央行于7月宣布,汇丰银行、埃森哲和法国兴业银行等8家公司入围其数字货币试验计划,将共同寻求通过央行数字货币实现银行间结算现代化的方法,并改善其跨境支付条件。

10月12日,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表示,欧洲央行正在非常认真地考虑建立数字欧元。英国央行也已经开始就数字英镑问题进行磋商。

10月13日,俄罗斯央行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名为《数字卢布》的报告。该报告强调,目前央行正在评估与研究“数字卢布”项目的可行性,最终使用者能将数字卢布存储至其电子账户,同时能在线上和线下的终端上使用。

在亚洲,日本央行于7月新成立了央行数字货币工作组,并于近期宣布,计划将于2021年初开展第一阶段的概念性实验。

泰国央行已开始使用数字货币与一些大型企业进行金融交易。这标志着该央行已经进入数字泰铢开发的第三阶段。

10月7日,韩国央行表示,计划在明年试点运行央行数字货币,主要试点内容是发行和回收数字货币。

拉美国家中,乌拉圭央行表示正在研究下一阶段行动,并计划完善支付系统等相关技术。巴西央行称,有望在2022年采用央行数字货币。由区域内8个经济体组成的东加勒比货币联盟央行正在测试基于区块链的法定数字货币。

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货币的提出,符合一般事物发展的规律。像货币的发生发展,从最开始的实物交换到贵金属,到纸币的流通,到了现如今的数字时代,与之对应的数字货币自然就应运而生。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各国央行对发展数字货币动机存在异同,相同的是都对数字货币及其背后金融科技技术可能引发金融的变革感兴趣。各国央行都不甘落后,希望抢占数字货币尖端技术先机,以及他们都不希望货币主权旁落于缺乏必要约束、以营利为目标的私营部门。但各国央行也存在差异,有的希望通过研究和利用数字货币技术提升金融交易与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有的希望通过发展数字货币降低美元霸权对其经济负面影响;而有的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希望推动国际合作与跨境支付。

数字货币具有诸多优点。“有助于降低社会管理成本,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民众支付结算的便利性、安全性和交易效率,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周茂华说。

“央行数字货币还具有溯源、追踪能力,能够更高效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灵敏度。央行数字货币的落地势必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多还是以正向的、积极的为主,如其可溯源、可追踪的特性不仅可用于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分析,还可用于金融监管、打击金融犯罪等。”区块链与数字货币研究者杨俊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王鹏表示,当下各国都加速数字货币的研发与测试,顺应时代潮流,能够降低损耗,增加金融体系的公共价值,这本质上也是一种科技领域话语权的争夺。先研发出来并且规范使用的国家,代表着拥有了一种定价权,很有可能就能成为全球标准,这对于数字化领域标准权的争夺也具有特殊意义。

根据招商证券策略研究团队的报告,在技术路线方面,瑞典、韩国、立陶宛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区块链技术,而其余国家则保留不使用此技术的可能。运营模式方面,瑞典、美国均构建了双层结构(由央行按照100%准备金将数字货币兑换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再对接公众)。日、韩也通过中介机构间接发行,立陶宛则是以纪念币的性质直接在央行发售,其余国家则仍在讨论。

中国成为“领头羊”

自2014年成立了央行数字货币的专门研究小组,到今年央行数字货币进入测试阶段,中国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7月以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先后与滴滴、B站、美团、京东数科等平台合作,共同促进数字人民币的移动应用功能创新及线上、线下场景的落地应用。

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检验理论可靠性、系统稳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场景适用性和风险可控性。

近日,深圳市联合人民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据了解,此次试点属于“2020礼享罗湖”系列促消费活动。试点内容是面向在深个人发放1000万元“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每个红包金额为200元,红包数量共计5万个,用户可在超过3000家商户使用数字人民币消费。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是M0(现金)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也就是说,注重M0替代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主要在零售级别,与之相比,批发级别的数字货币设计通常发生在银行间市场、企业大额支付等中。

目前,在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率非常高,微信、支付宝深入人心,央行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也存在一定区别。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数字货币改变的是货币形态,移动支付是支付方式,二者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

有分析指出,通过微信和支付宝这两种渠道使用的仍然是个人银行卡里的余额;而数字货币则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具有币值稳定、安全性特征,等同于现金。且数字人民币具有法偿性,可以支付境内一切公共和私人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具备接收条件的情况下,不得拒收。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近日发布文章《关于数字人民币M0定位的政策含义分析》指出,数字人民币不计付利息,具有非盈利性,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人民银行对数字人民币执行与现金一致的免费策略。人民银行建立免费的数字人民币价值转移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不向发行层收取兑换流通服务费用,商业银行也不向个人客户收取数字人民币的兑出、兑回服务费。

潜在挑战难越

与传统纸币相比,央行数字货币的好处众多,但是在研发与推进的过程中,也具有一些潜在风险和挑战。

许多国家都对数字货币采取了积极开发,但谨慎使用的态度。因为以目前的技术、基础设施、国际合作来看,尚未满足实施数字货币的条件。

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的大多数专家都认为,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可靠性及个人信息安全始终是痛点。

杨俊表示,不论是从技术的要求还是运营体系的稳定,安全是根本。其次需要注意整体发行、流通、使用的协调性,保障货币政策的良性稳定,同时需加强用户教育与消费场景的适配,有节奏的推进消费场景的全面覆盖。

王鹏认为,除了安全性、隐私性以及系统连续性这些已知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在更大的应用场景中,与企业融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总裁王昕此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由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经济需求的变化,建立并逐步完善央行数字货币的监管制度,将成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与此同时,因央行数字货币和纸币一样都具有经济调控的效果,因此,如何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利率传导机制,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有效性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与零售消费需求相比,跨境支付的不便和高成本也是推动各方加速数字货币议程的重要动力。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此前曾表示,数字货币的初衷是试图解决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问题,特别是跨境支付方面的短板,希望通过新的科技手段提高支付效率,减少障碍。但对于这样的基础设施如何管理,全球主要央行应该起到哪些作用,各方产生了争议。

10月9日,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士国家银行、瑞典央行与国际清算银行共同发布了报告《央行数字货币:基本原则与核心特征》,报告中重点讨论了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内容。由于跨境支付涉及到众多的参与者、时区、管辖区和法规等,因此,跨境支付系统有着缓慢,不透明和费用昂贵等特点。报告认为,一个互操作性的CBDC系统将可以促进跨境、跨货币支付。CBDC系统可以设计为可互操作以促进跨境和跨货币支付。

然而,报告也指出,不同国家数字货币之间的互操作性不仅仅是技术设计和公共标准和接口工作的问题,各国法律和监管框架也是CBDC用于跨境支付的一大障碍和挑战。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跨境CBDC对一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等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