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情 >

甘肃“愚公移山”破贫困“魔咒”:75个贫困县区67个摘帽 主攻残疾人脱贫

2020-09-25 21:30:50来源:华夏时报

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面;田是卧牛田,挂在半山腰……多年前,这些与“贫穷”紧密相关的描述,像一个个“魔咒”笼罩在甘肃人民的心头。苦瘠甲天下的甘肃,脱贫攻坚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甘肃省使出了愚公移山的劲头,在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的决胜之年,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记者从甘肃残联了解到,截至6月底,甘肃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30.7万人,其中实现脱贫28.1万人;25.77万残疾人纳入低保,44.76万人次享受“两项补贴”,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实现“清零”;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达70.2万人,推动38.8万享受政府代缴补贴;残疾人康复服务率和辅助器具适配率均超过95%。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困难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甘肃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在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激发贫困残疾人奋力脱贫的内生动力

甘肃看上去很穷,但它却是个“隐形的富豪”。

东西绵延约1600公里的甘肃属于多民族省份,因其独特的气候资源,盛产1000多种名贵药材,是一座天然的药材宝库,野生药材中的甘草、当归、大黄、党参、黄芪、金银花等品种产量大、质量好,为全国之冠。然而,尽管坐拥丰富的药材资源,但甘肃中药材企业“小弱散”的特征明显,全省中药材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富庶的贫困”一度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甘肃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发挥残疾人扶贫基地在产业帮扶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做实做细,力争使贫困残疾人走上脱贫之路。这样的残疾人就业基地,在甘肃就有230多个。

初秋时节,天气已然微凉,而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卢河镇董河村的西和县海洲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金银花种植基地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放眼望去,百亩金银花田里,一株株竞相绽放的金银花树迎风摇曳,40余名采摘者穿梭在花株间,一边熟练地采摘着花朵,一边风趣地说笑着,欢声笑语在田间回荡,让金银花那淡淡的花香显得格外沁人心脾。

这里是西和县海洲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金银花种植基地,也是西和县规模最大的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正在田间采摘金银花的群众里,有一半的群众正是董河村的残疾人。近年来,正是这个蓬勃发展着的残疾人就业基地,为董河村及周边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让这些身残志坚的残疾人有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他们不再是家庭的“累赘”,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西和县海洲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互联网++贫困户”运营模式,坚持以帮助残疾人增收为己任,以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为宗旨,以实现合作社和贫困户互利共赢共同致富为目标,累计流转土地2457亩,种植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等中药材以及苗木和桃杏,组建扶贫车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4个,其中安置有劳动能力的20名残疾人和34名贫困户就业务工,年务工支出达32万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平均年增收达4000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针对残疾人中许多具有文化创意天赋的人才,甘肃省因势利导加大投入,投入498万元,扶持122个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实体项目。目前,全省残疾人文创企业达215家、从业人员1500余人,年产值约800万元;投入资金400万元,实施文化进家庭“五个一”项目,为8000户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文化服务。通过筛选残疾人文化创意产品参加文博会,以及送“戏”下乡巡演、脱贫攻坚典型事迹推介、组织盲人观影活动、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等,进一步激发了贫困残疾人奋力脱贫的内生动力。

摆脱贫困只是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唯有继续奋斗、再接再厉,才能激发贫困残疾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掘他们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

补齐短板合力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经过多轮反贫困斗争,甘肃75个贫困县区已累计摘帽退出67个,不过,目前还有8个未摘帽县,而这几个县均属于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基础薄弱,贫困户自我发展产业能力弱的地区。

其中,这8个未摘帽县未脱贫残疾人总数为1.2万人,占全省未脱贫残疾人总数的46.2%。接近一半的占比,贫困残疾人脱贫依然是甘肃的主攻方向之一。

据记者了解,针对部分地区残疾人脱贫户脱贫质量不高、比较脆弱、存在返贫风险的问题,甘肃残联与民政、住建、人社、卫健、扶贫等部门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建立了完善的定期分析研判机制,对存在返贫风险的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重点监控,全省纳入返贫监测残疾人达1.2万人,纳入贫困边缘监测残疾人数达2.14万人,配合职能部门及时跟进兜底保障各项救助措施,多措并举防控返贫风险、确保真脱贫。

同时,为了进一步发挥各级残联组织的职能优势,全力协调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推动各项助残惠残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全省残联系统开展了以“省市残联领导包片主抓指导、推动落实扶持措施、帮助反馈脱贫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包推帮”活动。通过走访调查部分未脱贫的建档立卡残疾人户,掌握客观真实的第一手情况;核实建档立卡未脱贫残疾人的康复、无障碍改造、培训等各级残联可能直接提供服务的底数台账,并为其提供及时精准服务;核实建档立卡未脱贫残疾人的教育、就业、产业扶贫、兜底保障政策落实等各级残联无法直接提供服务的底数台账,并尽残联所能将其对接反馈给同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努力确保贫困残疾人在全省脱贫攻坚中不掉队。

近年来,甘肃残联积极开展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包推帮”活动,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下大力气做好定点帮扶工作。

丁家沟隶属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这里曾经居住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欠账”、产业基础薄弱。甘肃残联作为帮扶丁家沟镇荔峡、慢湾、线川、沈屲等4个贫困村的省级帮扶单位,多年来,集中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一户一策”制定落实等方面,做了大量务实有效的工作,为加快会宁县及丁家沟镇的脱贫攻坚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据记者了解,近8年来,甘肃残联在会宁县及丁家沟镇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扶持荔峡、慢湾、线川、沈屲4个村的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花椒种植、饲草种植等产业;筹集资金免费为丁家沟镇、大沟镇的1284名残疾人购买了重大疾病意外伤害及财产商业保险;帮助会宁县贫困残疾人改造危房,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为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为4个帮扶村分别开展了健康扶贫义诊活动,受益贫困残疾人近3万人次;累计助学201人次、20.1万元。

如今的丁家沟彻底变了样,特别是荔峡、慢湾、线川、沈屲四个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富民产业培育成效显著,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甘肃残联正以推动残疾人就业为笔、产业扶贫为砚、兜底保障为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张图纸上继续书写勇立潮头的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