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数字货币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主要流通货币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纵观全球,各国央行数字货币进展得如火如荼。据国际清算银行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80%的央行正在研究数字货币,10%的央行即将发行本国央行数字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在2014年就开始研究、开发人民币数字货币,是国际上比较早着手研发数字货币的央行之一。
数字货币是M0的替代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日前表示,当前,央行数字货币是对M0的替代,即承担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等职能,但央行数字货币也不应承担除货币应有的4个职能之外的其他社会与行政职能。虽然数字货币的可编程性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在现实应用前还需要漫长的探索和积累。
中银香港金融研究院经济学家丁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无论是国际清算银行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提供的有关数字货币的国际范围研究,其实就是把数字货币在哪些层面上可以替代现金做了一个界定。
“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替代现金,这对于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经营、数字货币本身的接受度、监管等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央行数字货币在M0层面上替代现金,其实主要就是在流通领域,且对于现有的货币框架以及对于商业银行经营以及监管影响最小。”丁孟说。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晓芮对本报记者表示,央行数字货币是在移动支付不断深化、无现金结算渐成社会主流的背景下推出的,疫情催生的“无接触”支付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截至目前,M1与M2
已借助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等设施较好地实现了线上化,在M1与M2
上推动数字货币既没有必要,也缺乏效率,而是通过对M0的替代来提供便捷性,降低货币在发行与流通中的成本。
“支付江湖”将生变?
近期,商务部发布了数字货币的总体方案,中国央行所发行的数字货币即将进入测试阶段。随着央行数字货币面世越来越近,“支付江湖”会否生变?
“举例来说,央行数字货币跟当前的余额宝和理财通是有一定差异性的,央行数字货币是不生息的,而余额宝或者理财通则具有生息的功能。此外,从安全性和资产的生息性权衡,都可能会影响到央行数字货币在流通中的使用。但它们也有同质性的地方,即都可以用来作为日常支付的手段。”丁孟说道。
他表示,在支付场景中,消费者可以使用支付宝也可以使用微信,也可以用数字货币。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会对现有的支付体系产生一定的替代性。但其所产生的替代程度有多大,目前还没办法估计。
“要看央行数字货币最终推出来后的支付便利性,以及当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会不会对其他支付方式作一些额外的监管规定。从理论上来看,第三方支付还是存有一定的信用风险,因此需要监管来界定信用度上的差异。”
苏晓芮则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对现有电子支付手段的影响有限。第一,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已拥有成熟的用户市场。第二,央行数字货币仅是对M0的替代,诸如余额宝支付等不能被算在内,但基于数字货币存储的数字钱包载体及重构后的支付网络体系,未来金融流量的座次与格局或将被重塑。
商业银行要做好“分销商”
在数字货币的管理方式上,目前,我国货币发行体系采取“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模式,既保证了央行的货币发行权,又能够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而构建了央行货币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和谐共存的货币流通体系。
苏晓芮说,央行数字货币采用的是双层运营体系,第一层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第二层是商业银行对广大民众。在第一层对接央行时,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发挥底层设施功能来承接央行数字货币,在第二层对接民众时,商业银行须扮演好“分销商”的角色来对央行数字货币进行普及推广。
丁孟表示,数字货币的发行会有商业银行来参与,“对商业银行来说,其具有中介的作用。数字货币如果是M0层面的替代,用户可以去商业银行提取数字货币到其手机上或其他电子载体上,然后再去使用。”
范一飞认为,为确保数字人民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审慎选择在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实力较为雄厚的商业银行作为指定运营机构,牵头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采取这种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储备,二是降低风险隐患,三是避免金融脱媒,四是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