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接连上涨,不仅让众多原本利润较薄的制造业小微企业遭受冲击,且传导至终端商品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平抑这一现象已成为决策层当下重点工作之一。
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等五个部门召开会议,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要求重点企业不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带头维护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秩序。
过去一阵时间一些罕见的段子开始流传,如某制造业企业开除了上个月接单最多的业务员,因为本月原材料集体涨价将导致订单亏损;一些企业则因为原材料上涨过快,害怕亏损而暂停接单。这背后反映的是,上游原材料短期内出现了超乎预期的上涨,但企业既不能自我消化,又不敢把涨价完全转嫁到终端产品上。
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接连上涨,能源、有色金属、化工等同比涨幅多数在50%以上,其中年内螺纹钢涨37.2%,铁矿石涨30.1%,沪铜、沪铝分别涨33.3%和31.9%,动力煤涨32.9%。大宗商品的上涨已开始传导到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等工业消费品,虽然4月CPI受猪肉价格下跌影响未有明显表现,但接下来的传导似乎不可避免。
不论是原材料上涨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的冲击,还是传导到终端商品价格,负面影响均不容小觑。前者不仅对整体经济的活跃度产生影响,还会波及就业这一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后者则直接影响居民“钱袋子”,导致购买力缩水,在居民收入尚未完全复苏的背景下还会抑制消费。
因此,平抑接连上涨的大宗商品价格,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从上涨的成因看,主要是疫情之后全球性流动性宽松叠加经济复苏较快需求旺盛。当然,投机者炒作、部分从业者囤积居奇等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影响。而这正是监管层亟需打击的乱象,此次五部门约谈重点企业会议就指出,对违法行为“零容忍”,将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坚决依法严厉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散播虚假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
打击炒作十分必要且迫切,但因为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还需综合施策。
众所周知,不论是大宗商品上涨,还是股市、楼市的非理性繁荣,主要推手均为流动性宽松。虽然我们无法干涉其他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但可以让本国的宏观政策尽快回归正常化,并注重发挥结构性作用,即结构性收紧信用政策,但同时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一旦收住了过剩的流动性,炒作的动力将自然削弱。
与此同时,针对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侵蚀下游行业利润率、让企业成本上升,可以通过税费减免等方式,抵消部分影响。比如,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帮助企业节约成本;定点支持企业应对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避免影响民众生活。
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浙江宁波考察期间与十几家制造业企业家会谈时亦提出,要落实好相关减税降费政策,延续实施支持小微企业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把上述政策用好、用足,千方百计帮助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应该说,对于近期大宗商品的大幅上涨,不宜再任其自然,需要积极干预,打击炒作和保障企业、居民利益,尽可能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