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到“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通过短短30年改革发展,走过了发达国家市场的百年之路。1990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建立运行的起点,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魄力。我国金融现代化的进程也由此开启。
1990年,我国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大会召开。当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12月19日,黄浦江畔响起开市锣,上交所正式开业。1990年,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纪年的开端。
成立初期,沪深交易所只有主板市场。上交所最初有8只股票上市交易(俗称“老八股”),深交所有5只股票上市交易(俗称“老五股”)。1992年4月,国务院决定仅在上海、深圳两地开设股票交易所,暂不再批设新点,其他地区具备上市条件的股份制企业可到沪、深市场异地交易。此后,地方各类股权交易中心经历清理整顿,沪深交易所逐步转变为全国性市场。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股份制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解决方案选项之一,交易所当时主要服务于经严格审批的国企改制上市。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摘掉了资本市场“试点”的帽子,交易所在经济改革和体制转轨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进程加快,沪深交易所市场加速发展壮大。2004年“国九条”发布后,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加快推进。
2006年至2007年,涵盖金融、能源、有色、钢铁等重点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的一大批大型企业登陆沪深交易所市场,市场规模显著扩大,上市公司整体结构明显改善,股票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表征度显著提升。
此后,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沪深交易所市场从以主板为绝对主体的市场,逐步建设成为涵盖多个板块层次的股权市场。
2004年,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为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开辟了重要通道,也为创业板的推出奠定了基础;2009年,“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市场鸣锣开市,在服务创新创业型企业、服务国家自主创新、促进创投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重大改革落地实施,对高技术产业和重大新兴产业形成有力支撑,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2020年,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顺利实施,注册制改革贯通存量市场;今年4月,为优化深交所板块结构,更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
上交所理事长黄红元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交所的建立扎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发展立足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大局,壮大服务于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上交所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深交所在回顾自身30年发展历程时提出,深交所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实体经济发展,坚持服务创新驱动和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坚持高水平双向开放,坚持科技引领、坚定不移走自主研发的技术发展道路。
持续探索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的沪深交易所,通过30年发展,实现了市场规模、结构、功能的巨大变化。沪深交易所从仅有股票交易的单一市场,发展成为产品线涵盖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的综合性市场;从仅可对内服务的封闭市场,发展成为可以推动市场化配置境内外两种资源的开放市场。
截至2020年末,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合计4154家。其中,主板2053家,中小板994家(已与深主板合并),创业板892家,科创板215家。交易所股票市场为实体企业累计融资超过15.14万亿元,为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沪深两市A股市值已突破80万亿元。
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末,我国直接融资存量达81.1万亿元,约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29%。
过往30年,沪深交易所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市场层次不断丰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增强,在完善公司治理、促进直接融资及市场化资源配置、加强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丰富居民财富配置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全社会对资本市场地位、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对发展资本市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十而立”的沪深交易所市场,正承担起更好发挥交易所在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方面枢纽作用的重任,以锐意进取的精神、严谨务实的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资本市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