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公募大咖选择了“奔私”创业。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信息显示,一家名为海南容光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的私募已于近期完成登记,其实际控制人及总经理卢安平为前鹏扬基金副总兼首席投资官。
其实从去年开始,公募大佬“奔私”就频频出现,比如原东方红资管副总经理林鹏、原工银瑞信基金董事长郭特华、原富国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于洋等纷纷转战私募,引发市场关注。
这些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后的业绩是否能够延续?投资者又能否闭眼入手其产品呢?
原鹏扬基金副总转战私募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显示,成立于今年1月21日的海南容光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已于4月2日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以下简称海南容光),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实缴资本260万,登记的机构类型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业务类型涵盖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私募证券投资类FOF基金。
海南容光的实控人为前鹏扬基金副总兼首席投资官卢安平。2020年11月,鹏扬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副总经理卢安平因个人原因离任,离任日期为2020年11月6日。当时卢安平并未宣布要转战私募,直至近日私募管理人登记公示信息出炉,其离职后的动向才浮出水面。
据悉,卢安平在加入鹏扬基金之前,曾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资产配置处长、风险管理处长,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与绩效评估部总经理,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投资部总经理。从其过往业绩来看,他自2017年9月27日起陆续管理了包括鹏扬景兴、鹏扬景泰成长等多只基金,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为63.09%。
“公募派”私募业绩分化明显
不只是卢安平,2020年以来“奔私”的公募大佬不在少数。比如,原东方红资管副总经理林鹏创办和谐汇一,原工银瑞信基金董事长郭特华成立海南富道,原富国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于洋加盟上海钦沐资产等。
公募大佬创立的私募往往凭借着个人光环获得资金青睐,比如和谐汇一首次募集规模就超过100亿元。这不禁让人好奇,这些大佬的光环来自于其在公募时的良好业绩表现,那么“奔私”后是否依旧能保持亮眼业绩呢?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私募基金经理中,“公募派”基金经理的三年期平均收益超过70%,明显高于“民间派”基金经理56%的平均收益,不过“公募派”基金经理内部长期业绩分化也极为明显。
数据显示,目前具备三年期业绩且披露2月底数据的“公募派”基金经理共227位,其中只有84位的三年期业绩超过了平均水平,最高收益率达412.38%,剩余143位基金经理的三年期收益率则低于70.66%的平均线,更有11位基金经理三年期业绩为负数。
在“公募派”基金经理中有一位北京老牌私募的总经理,目前管理超百只产品,他在担任公募基金经理期间,所管理的公募产品4年的投资收益最高达168%,投身私募时一度备受关注,但其近三年期业绩却是负数,为-11.1%,近五年更是亏损4.56%,令人唏嘘。
“公奔私”须适应私募法则
记者采访获悉,“公募派”基金经理业绩分化的背后其实有着极为现实的原因。
“我之前管理公募专户,业绩排在行业前列,但是‘奔私’之后的前两年业绩一直不理想,主要还是投研团队跟不上公募时期的水平,而且需要适应私募行业追求绝对收益的风格,因此三年后业绩才有起色。其实每个‘奔私’的基金经理都需要一段适应的过程,没有团队来帮你‘造星’,只能靠业绩说话,而且要从相对收益思路转至绝对收益思路,这个过程就造成了分化,有的能够适应,有的就只能泯然众人矣。”沪上一位百亿级私募创始人直言。
滨利投资基金经理梁滨认为,部分基金经理“奔私”后业绩并不十分突出,除了受制于投研团队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在从追求相对收益转变到追求绝对收益的过程中,基金收益会有明显的下滑。
因此,一位私募基金研究员建议,“公奔私”的大佬虽然具备过往业绩的光环,但投资者在选择私募管理人和产品时,不能完全依赖于过往业绩进行选择,需将自身风险收益要求、资金性质以及私募管理人的长期业绩作为重要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