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政隆省长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有,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在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同时,如何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一中心”:从原始创新到核心技术攻关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动力支撑。关键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省人大代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说。
这方面,我省已经完成一定积累。以作为改革“试验田”的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过去2年内,已与全省130家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征集到600多项企业技术需求,企业愿意出资近20亿元,其中160多项技术成功攻克,带动企业研发投入7.78亿元,有力推动了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刘庆建议,下一阶段,要着重强化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比如,用3年时间,建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建设专业研究所60家、国内外战略合作高校各60家和企业联合创新中心600家,为“一中心”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载体建设。”省人大代表、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表示,一年来,江苏与中科院签署相关协议,明确加大对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江苏正建设起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并聚焦产业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加速壮大发展新动能。
“下一阶段,要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把重点放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上。”杨桂山举例说,计算所南京研究院“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卫星移动通信终端芯片”,解决了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缺芯少核”的问题,提供了多类型卫星通信终端及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为国家形成6G核心技术和产业积累,更成为国内5G基站协议栈唯一开源贡献者和主导者,这样的案例未来越多越好。
“一基地”:锻长板巩固基础,补短板畅通循环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稳固国内循环重要地位、增强在国际循环中带动能力的重要基础。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关系。”刘庆表示,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在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有基础、有条件,但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必须加强产业科技创新,要积极在主导产业领域抢占科创制高点。
一方面,要锻长板,进一步巩固制造业的基础和支柱地位,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把产业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发挥好,着力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型,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正是突破方向。“可以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进我省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让江苏‘智造’再上新台阶。”省政协委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主任胡长明建议,大力扶持江苏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企业,支持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成若干“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推进江苏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建设。
另一方面,要补短板,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质量提升行动,打通产业链的堵点断点,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循环畅通。
龙头企业的全链牵引,成为强链补链的关键。省人大代表、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董事长张国良表示,今年,公司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将加大力度研究更高品质的碳纤维,提高行业集中度,扩大产业化规模,彻底扭转国外垄断现状,带动上下游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明年,万吨碳纤维项目一期将投产达效,届时将极大提升国产碳纤维自主保障能力,有效满足国内碳纤维市场需求。
“一枢纽”:提升枢纽经济产业层次,实现能级新跨越
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江苏,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多,拥有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有打造走向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和有力支点的能力。
与会代表委员认为,这就需要探索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更大力度促进国内外市场规则和标准的深度融合。“淮安‘和合南北、连接东西’,在江苏打造双向开放枢纽、融入全国大循环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双节点’价值。”省人大代表、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表示,淮安将持续放大战略叠加覆盖和综合交通畅通循环效应,努力打造流量超大、名副其实的“枢纽新城”,争做江苏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枢纽”。为此,必须提升枢纽经济产业层次,高水平打造淮安空港,着力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成淮安高铁快运物流基地,精心培植以“流经济”为特征的临空产业、商务商贸、旅游集散、仓储配送等新业态,不断提高枢纽经济发展水平。
只有开放,才有聚合。港口,正是开放的前沿。但致公党江苏省委在集体提案中提到:无论是从吞吐量还是航线数量和覆盖范围来看,江苏海港尚未达到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应该具备的水平。
对标找差,江苏已经行动起来。“我们将聚力建设‘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和标杆示范。”省人大代表、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锐表示,“十四五”时期,连云港港将以“建设大港口”为目标,全面提升国际海港枢纽功能和智慧港口物流效能——确保全港集装箱航线总数突破100条,海铁联运量实现100万标箱,其中,国际联运量要占“半壁江山”。
无独有偶,另一座沿海城市南通,正加快推进南通港总体规划、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总体方案报批。省人大代表、南通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林建议,省级层面加强制度设计,指导推动省港口集团、上港集团、南通港集团加快组建合资公司;支持通州湾新出海口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重点发展港区,扩大航线“朋友圈”、实现能级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