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0年的资本市场,各板块指数涨幅非常可观:上证指数+13.87%、深成指数+38.73%、中小板指数+43.91%、创业板指数+64.96%、科创板指数+39.30%。但是,根据统计,各板块个股跑赢指数的占比是:沪市主板33.69%、深市主板16.56%、中小板19.52、创业板20.09%、科创板24.77%,全部A股4137家跑赢指数占比是24.99%。指数涨得好的板块,跑赢指数的个股更少,从表象看资金在向部分题材公司、部分大市值的公司聚集。但是,拉长了时间看,这是市值与内在价值协同规律的客观反应。
先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三季度,创业板试点注册制首批18家公司的市值增长,与内在价值增长并相关性很弱,相关系数仅为0.065。短期来看,影响这些公司市值的是概念、风口及市场对其未来的预期。
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的市值增长与内在价值增长的关联度也一般,相关系数为0.237。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值与内在价值增长的关联性呈逐步增大的趋势。即在上市初期,科创板公司的市值增长更多地与行业风口以及市场对其未来增长的预期相关,但当公司经营逐步稳定之后,公司市值变动和内在价值变动的关联性逐步增大。
创业板首批 28 家上市公司从2010年开始,市值变动和内在价值变动的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其中,第1年的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为 0.14,到第 3 年,上升至 0.62,到了第10 年,市值变动与内在价值变动呈强相关性。
统计分析的结果再一次告诉我们,短期上市公司的市值变动受供求关系及市场情绪左右,长期则符合价值规律,即市值一定围绕价值波动。上市公司的质量一般更多地指内在价值的创造与增长,短时间内与市值的增长或无联。但如果我们认同上市公司的价值存在于市值之中,那么上市公司的质量就理应体现在长期增长的市值之中。
从2004年1月31日到2014年5月9日再到2020年10月9日,从《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再到《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意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逐步聚焦到上市公司本身。2004年国九条的发布后不久,2005年A股市场迎来了股权分置改革浪潮,沪指一度创下6124点的历史高点;2014年新国九条发布,A股再次迎来牛市,上证指数摸高到5178点。此次《意见》的出台,市场参与者对股指上行同样抱有期望。前两次不同的是,《意见》直接把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主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上市公司的质量及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市值表现互为因果。甚至可以说,只要是上市公司,其质量高低好坏的评判,最后都会用到长期市值增长这把标尺。
影响市值的因素很多,诸如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社会责任、投资者关系等等。表面上看是因为上市公司的相关工作导致了市值的不同,但做了相关工作,并不等于市值就能有好的表现。每个行业、每家公司的差异性很大,我们只能从市值是否长期增长反过来检验这些工作的效果,最终找到影响市值长期增长的核心要素与变量。
市值是公司经营成绩与投资者出价的连续交易的结果,只有盯住市值长期增长的锚,上市公司才能在资本市场上立足与发展,上市公司质量的评判才会变得无可争议。这也是长期以来,市值规模与市值增长排名最显公允的原因。随着注册制的推进,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随着退市制度的完善,资本市场有进有出也将成为常态。以市值长期增长作为标准来检验上市公司的质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用多指标来评判上市公司质量可能出现的乱象,使得不论何种资本属性的上市公司都能更加注重公司的市场价值,注重市值与内在价值的长期协同,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全体股东,促进行业进步与社会绿色发展。
人们往往在时间面前失去耐心,即便是面对不需证明的规律,都会带着着侥幸去追逐概念、追涨杀跌,这种心态与现象普遍存在于公司经营者与市场投资者之中。如同人人都认可与推崇股神巴菲特的选股哲学:能被我们所了解的行业、具备长期良好的经济前景、由德才兼备的经营管理层、吸引人的价格。但是,都缺乏运用这条哲学的耐心。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也一样,频繁变化战略、投机取巧、迎合概念,到头来公司市值越做越小,何谈上市公司的高质量?
每家上市公司都应该关注市值与市值的长期增长,惟其如此,企业才会对同行业的大市值公司及市值长期增长的公司会满怀诚意地去追赶,在价值创造、价值描述、价值实现各环节不断进取,在聚焦科技的长跑路上充满信心。以上统计分析已证明市值的长期增长,必然有其内在价值支撑,资本市场会给市值长期增长的公司高溢价,顺此逻辑长期投资、理性投资、价值投资也会蔚然成风。
对上市公司,我们要可以兑现的价值、要被市场认可的质量,市值长期增长无疑是评价上市公司质量的最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