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基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的政策上限提高10个百分点、险资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差异化监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的45%、对QFII等在内的外资“松绑”……2021年,资本市场有望迎来更多的增量资金。
联储证券温州营业部总经理胡晓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金、险资、QFII等都是长线资金,他们入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形成长期牛市有着积极作用。
上海小郁资产总经理左剑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年金基金和险资的政策调整,预示着作为两项标杆类长线资金,入市门槛将进一步放宽。从数量上看,万亿元级年金存量规模,提升十个点最大可进入市场资金在千亿元级;而二十万亿元级的商业保险资金,则可直接撬动万亿元级体量资金加盟权益市场。这将为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提供长期源头活水。
年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
上限提高10个百分点
日前,人社部下发通知,决定从2021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年金投资范围。人社部保险基金监管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本次调整年金基金投资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为年金基金提供更多有效的投资工具,积极应对金融市场变化。
此次调整的其中一项,是将年金基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的政策上限提高10个百分点,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40%,与全国社保基金权益类投资比例持平。
年金基金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的调整,意味着资本市场将迎来增量资金。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企业年金制度已覆盖近6600万职工,基金累计规模逾3.1万亿元。人社部保险基金监管局主要负责人介绍,按现有年金市场规模测算,本次权益比例上限的提高,理论上将为资本市场带来3000亿元的增量资金,养老保险体系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强。
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看来,年金基金在投资市场、投资品种、投资比例三方面进一步扩容,有利于打通制度差异性,形成养老保险体系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此次年金基金投资扩围,一方面可以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长期资金,另一方面可以为养老金在跨市场、多品种组合投资上提供更大选择空间,有利于提高投资收益率。
“此举将进一步促进股市与养老保险体系的良性互动,有利于股市平稳健康发展。”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将有更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资本市场发展,进一步提高机构投资者比重,优化投资者结构。但年金基金包括境内投资和中国香港市场投资,且境内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股票、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同业存单、永续债等产品,因此对A股市场的影响是渐进的和中长期的。二是有助于养老保险资金分享我国实体经济和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健康规范发展,分散投资风险。
险资权益类资产
投资比例“天花板”再度打开
险资权益投资比例的提升,同样可为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对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差异化监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的45%,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更好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作用。
“45%的上限”并不是首次提出。2020年7月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八档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最高可占上季末总资产的45%。
据业界测算,险资投资权益资产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45%,有望为市场带来1万亿元-1.2万亿元左右的增量资金。
事实上,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松绑险资权益投资限制,鼓励险资作为长期资金入市。
2020年7月份,银保监会下发通知,打破权益投资上限;10月10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优化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取消股票等领域投资管理能力的备案管理;11月1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财务性股权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
在2020年12月16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发布会上,银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袁序成表示,银保监会支持资本市场发挥更广泛作用。完善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规则,设置差异化的监管比例,支持投资能力强的公司增加权益投资。鼓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加大设立专项产品的力度,为优质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长期资金。
伍超明表示,险资权益投资比例的提升,将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中长期资金,促进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有利于资本市场的中长期稳定。
对此,他举例:2014年2月份政策规定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30%,从实践效果看,银行存款在险资运用余额中的比重从2014年1月份的28.5%降至2020年11月份的12.2%,同期投资资金占比从71.5%升至87.8%,其中债券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比重分别从43.6%、10.3%变为36.9%、13.3%,进入股市资金比重提高了3个百分点。
“2020年再次设置差异化监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的45%,在中长期内将进一步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伍超明说,这一方面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多元化资金需求,提高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以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满足了险资中长期投资和低风险偏好属性。
外资“松绑”
推动海外资金流入
随着中国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机构投资者类型日益丰富多元,境内外机构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正在提升。而素有“聪明资金”称号的海外投资机构,如今可以正式加杠杆进场了。
2020年12月28日,多家头部券商相继为QFII客户成功开立A股市场首批融资融券信用账户,并分别于次一交易日(12月29日)协助完成首单QFII融资融券业务,交易标的涵盖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等多类别股票。
这是自2020年11月1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境外投资者首次进行此类交易。这意味着海外机构大量资金将会通过两融通道快速涌入市场,加速配置A股资产。而业界普遍认为,随着“两融”账户对QFII开放,加之外资对A股越来越青睐,入场资金总规模或达千亿元级。
实际上,2020年以来,外资通过QFII/RQFII通道持有A股比例已经出现了明显抬升。华创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QFII持有的545只个股整体市值突破2000亿元,持仓市值较2019年末增加37.48%,较2010年末增加近3倍,持股数量5年来呈上升趋势。
瑞银中国全球金融市场部主管及QFII业务负责人房东明表示,继沪深港通、国际三大指数纳A后,QFII规则的最新放宽将进一步推动海外资金流入。外资参与中国境内证券借贷市场增强了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伍超明表示,监管部门对包括QFII等在内的外资“松绑”的动作不断,从短期看,将给A股带来更多全球增量资金;丰富国内股市的机构投资者结构,引入新的投资理念,同时,有利于中国股市的国际化。
从中长期看,有利于扩大中国直接融资比重,发挥股市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化融资的功能,具有战略意义;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慎推进。
但他同时表示,随着外资进入股市规模的扩大和比重的提高,其“双刃剑”效应也会体现,或给国内股市资金面的波动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这一问题是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