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制定的目标,正在将更多的资源吸引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去,电动汽车处于这一轮变革的中心。日前,大众投资170亿的MEB(纯电动车模块化)平台工厂在上海竣工投产,规模超过上海特斯拉,后者正在向欧洲出口电动汽车。
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政治中的持续性议题。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并借助去碳目标大力发展自己的新兴产业并改造旧的高耗能工业体系。
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促成了日本节能技术汽车在全球崛起,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作为动力,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风力发电以及电动汽车。中国在光伏领域占据全球绝对优势,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拥有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电池市场,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并涌现了大量新能源汽车品牌,逐步建立了全产业链优势。
与许多其他经济体还在质疑气候变化不同,中国领先的产业战略得到真正的落实,目前,其他国家也正在奋起直追。中国在9月宣布了二氧化碳排放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令世界瞩目。10月27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路线图提出纯电动汽车到2035年占比超过50%,剩余50%的汽油车全部为混合动力车。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将对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带来革命性变化。
欧盟也提出了205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降为零的目标,欧洲正在建设更多的电池工厂以完善电动汽车产业链,欧盟同时将氢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7月成立了“欧洲清洁氢联盟”,希望开发出以氢为燃料的飞机,目前德国正在探索以氢取代焦炭还原铁矿石冶炼钢铁。
日本首相菅义伟在10月26日施政演说中也宣布了温室气体2050年零排放目标,日本希望借此推动产业界变革并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日本曾错失信息产业革命,但在新能源领域如光伏、电池、混合动力车以及氢能汽车等领域具有技术领先优势,日本计划通过总动员获取革命性创新以提高技术竞争优势。韩国总统文在寅10月28日提出在2050年使国内温室气体排放为零的目标,强调将煤炭火力发电改为再生能源、为普及电力和氢能汽车增加预算,加大投入汽车与芯片、生物健康三大新型产业。
全球主要经济体脱碳目标背后其实是一场全球产业竞争,新能源汽车不仅仅影响地缘政治与石油需求,也不只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各国借此争夺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制造业发达国家几乎均以汽车产业为核心竞争力,德国、日本、美国、韩国都是汽车强国,拥有多个全球知名汽车品牌。汽车的产业链长,提供的就业多。汽车行业在经历长期技术停滞后正迎来颠覆性革命的时刻,刚成立不久的特斯拉市值超过任何一个传统汽车厂商,就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品牌被苹果所颠覆一样,汽车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可能。
这将是各大汽车公司与新兴汽车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是两种产业链之间的较量,事关各汽车强国的经济前途。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也正是这些国家开始以零排放目标推动本国加入这场维护领先地位的产业竞争,不加入就有被超越的可能。
在这场竞争中,作为主要的参与者,中国虽然不是曾经的汽车强国,但率先推动绿色发展战略,以战略性的产业政策在光伏、电动车等领域布局技术研发、产业链以及产能投资,以全产业链与市场规模形成了强大的先发优势,从而吸引了包括特斯拉、大众、宝马、丰田等企业在中国投资电动车工厂。
中国应该继续在核心零部件方面提高技术竞争力,加强上下游以及各大车企之间的合作,组成创新网络,加大对氢能源汽车的技术研究,努力培养本国电动汽车品牌,推动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与整车领域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