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买少了不够分散风险 买多了没精力打理 到底买多少只基金算合适?

2022-01-17 20:59:02来源:上海证券报

你知道全国有多少人和你一样在买基金吗?

分享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公募基金场外自然人投资者数量为66971万。这表明,不剔除未成年人,基民数量已接近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而当半数国民都在买基金时,关于基金的投资理念便有了不同的解读。

例如,基金投资中出镜率最高的“分散配置平滑风险,长期持有不惧波动”,最近就有人来了波“极限”演绎。据媒体报道,有人用1万元买入了1314只基金!其解释为:“一生一世(1314),长期持有,多元配置,分散风险。”对此,有人调侃道“沪深1314基金等权指数自此横空出世”;有人戏称“这是基民的深情告白”;还有人说“‘冲基’很大,估计小哥每天不是在对冲就是在对冲的路上”。

且不论这一举动背后的真实意图,假设手不抖、网不卡,买一只产品只需1分钟时间,计算了一下,仅是完成组合构建,上面这位投资者就要花费1314分钟(20小时以上)。不管以后会不会赎回赎到手发软,现在真的是花钱花到手抽筋。这也引发了大家一个新思考:基金投资到底持有多少只算合适?

基民持基真实情况:超四成持有5只以下基金

前有97后买2000只基金的新闻,今有买1314只基金上热搜,但这些显然都不是普通基民的日常操作。那么,基民持基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在调查8.4万位基民后发现,投资者持有公募基金的只数总体呈倒三角形。其中,超七成基民持有基金不到10只,持有5只以下占比最多,为42.3%。从基民的持有特征来看,年龄越大、收入越高、金融资产规模越大、投资年限越长,持有基金只数越多的趋势较为明显。

大部分基民选择持有多只基金,原因在于不想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那么,仅从数量来看,持有5只基金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吗?

不同的机构对这个问题都做过探讨。例如基金评级机构晨星测算后认为,当组合增加到7只基金以后,波动程度和基金增加没有必然联系。也有机构认为,持有5只到10只基金是一个适宜的区间。

对此想从两方面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分散配置可能会取得分散风险的效果?

其原理在于,通过不同资产之间的低相关性来分散风险。因此,不管是配置5只、7只还是20只,如果我们没有进行合理的资产布局,那么在分散风险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可能并不大。打个比方,假设持有人买了7只基金,但如果穿透到底层资产,发现七成以上资金投的都是白酒股。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看似把资金分散到不同基金中,实质配置的是同一类资产,并没有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其次,平滑波动是一个相对概念,既相对于单押某只产品,也相对于市场平均水平。组合搭配起来要在平均线以上,个基的表现就不能差。假设持有的单只基金净值波动大,整体组合也很难取得波动小的效果。因此,基金配置绝不是为了平滑波动而随意配置多少只产品,核心依然是配好基。

就平滑波动的效果来说,持基数量只是一个维度,还需要综合考量品种主题和标的质量,这样才能起到比较好的分散风险效果。

基金组合的精髓:合理配置后的稳中求进

人们讨论资产配置时,提的最多的是分散风险、平滑波动,其实高端玩家不仅用组合的方式“避短”来分散风险,而且还充分“扬长”,追求收益上的更上一层楼。

就分散风险而言,在能做好品种选择的前提下,可能持有7只到10只便足矣,但在追求进攻性上则无止境。以2021年为例,在沪深300指数全年下跌5.20%的情况下,全市场共有6只FOF实现10%以上的年度回报。翻查2019年半年报发现,这6只FOF平均配置基金26只,最少的买了16只,最多的买了40只,且基金配置数量和收益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所以,开篇那位买了1314只基金的基民,如果在配置上能做到赛道分散、精选基金、长短结合、动态调仓,那么取得好成绩也不是不可能的。但大家自动忽视了这个可能,原因在于一般投资者没有这个专业度和时间精力。

因此,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基金到底买多少只算合适?

纠结数量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与其纠结数量,不如多关注赛道配置的合理性和基金标的的高质量。基金投资应当坚持三个原则。

原则一:贵精不贵多。选基金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质量和数量之间必然是质量优先。如果时间和精力不够,建议降低收益预期,选择低波动产品。而对于“既要、又要、还要”的基民,直接指向FOF。

原则二:赛道适度分散。即便看好某一板块,但从控制风险的角度,也建议大家适度分散。投资不需要“不成功便成仁”、决一死战的气魄,我们追求的是细水长流、笑到最后的获得感。

原则三:顺势而为,动态调整。市场是动态的,顺应市场变化的规律,做到顺势而为,灵活调仓,这样才能保证组合的活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