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元地信昨天在科创板首日上市,股价以12.61元开盘,是其1.97元发行价的6.4倍,即使以8.31元的收盘价计算,也是发行价的4.22倍。像正元地信这样,发行时是“一元新股”,在上市首日却涨幅惊人的现象不是首例。新股发行应平衡好参与各方的利益,让资金实实在在地流向实体经济。
注册制试点背景下的科创板与创业板,其新股均实行市场化发行,新股发行价格、规模、节奏由市场决定,以强化市场的约束作用。事实上,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之初,其新股的发行也曾经频频出现“三高”。不过,如今这一现象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低价发行的公司越来越多地出现。比如,此前科创板新股龙腾光电的发行定价就为1.22元,如果再算上前不久在创业板挂牌的读客文化,注册制下已经有3只新股发行价格低于2元。
就目前情况而言,无论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新股低价发行已经产生了诸多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募集资金不足。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共有207家企业完成了新股上市的询价定价工作,仅有31只实现超募,其他144只个股实际募集资金则不及预期,占比近七成。比如,正元地信由于发行价格偏低,此次募资仅占拟募资金额的55.95%。融资功能是资本市场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资本市场正常发挥融资功能,才能对实体经济提供更大的支持。但如果该功能打折,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同样也会打折。
其次,因发行价格偏低导致新股挂牌首日涨幅惊人。这一点在读客文化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读客文化发行价格为1.55元,挂牌首日以最高价31.66元报收,当天最高涨幅达到1942.58%,刷新了今年以来新股涨幅的最高纪录。其实,今年以来上市首日涨幅超过5倍甚至10倍的新股不在少数。比如,像纳微科技、中金辐照等新股的首日涨幅均超过10倍。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新股的发行价格均低于10元。
此外,较低的发行价格对获得配售资格的询价机构非常有利。在某种意义上,通过询出较低的发行价格,询价机构实现了无风险套利。而且,发行价格越低,询价机构回报将越丰厚。如此,又容易在新股询价中产生“恶性循环”。
毫无疑问,“一元新股”频现,以及新股发行价格整体走向低价发行的现象,并不利于平衡市场各方的利益。对于询价机构而言,更低的发行价格,有利于“新股不败”神话的延续,有利于询价机构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中签者而言,发行价格越低,上市后涨幅空间越大,其获利将越丰厚。但是,对于企来来说,由于发行价格较低,将导致其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正常满足,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发挥。在承销商方面,由于保荐费用往往与融资金额挂钩,在募资达不到预期的情形下,承销商的保荐收入无形中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新股定价要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在现行新股发行定价机制中,相对更容易体现询价机构在定价中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在询价博弈中,平衡好各方利益,让发行人与承销商不再处于被动地位,使其对新股定价也应有一定的话语权等。只有当发行人、承销商与询价机构进行对等博弈的局面出现时,新股发行价格才会趋于合理。基于此,对现行新股定价机制进行优化就显得非常必要。
(作者系市场资深专业研究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