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港交所创下自2011年以来新股发行最活跃记录。数据显示,2020年,港股新股IPO数达到了146家,合计募资3975.28亿港币,达到十年来IPO发行规模的新高。在这些港股新股IPO中,有114家是中资企业。
进入2021年,这股上市热潮没有冷却。《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数据梳理发现,2021年前5个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公司共39家,主板上市38家(其中IPO上市37家、GEM转主板上市1家),GEM(创业板)上市1家。
“6月份至9月份,港股市场一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一位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前5个月募资额较去年同期增长6.2倍
从数量来看,今年前5个月的新上市公司数量较2020年同期的55家减少了16家,主要是主板IPO减少12家、GEMIPO减少4家所致。
但从募资额来看,今年前5个月通过IPO上市的38家上市公司一共募资1839.19亿港币,较2020年同期的255.34亿港币增长了6.2倍,主要是4家超大型IPO共募资了约1200亿港币。
这4家分别是:快手实际募资478亿港币、京东物流实际募资245.9亿港币、百度实际募资239.4亿港币、哔哩哔哩实际募资232.3亿港币。但即便扣除这4家超大型IPO,前5个月的募资额仍较2020年同比增长了1.5倍。
从具体募资情况分布来看,募资金额在1亿港币以下的2家,占5.3%;募资金额在1亿港币-2亿港币之间的10家,占26.3%;募资金额2亿港币-10亿港币之间的7家,占18.4%;募资金额在10亿港币-20亿港币之间的3家,占7.9%;募资金额在20亿港币-100亿港币之间的12家,占31.6%;募资金额在100亿港币以上的4家,占10.5%。
此外,前5个月通过IPO上市的38家上市公司中,超额认购逾1000倍的有5家,分别是诺辉健康、医渡科技、网上车市、快手、赛生药业。其中诺辉健康超额认购4133倍,成港股史上第二大超额认购股票。
基于全球货币宽松政策导致大量资金通过投资基金和投资工具在市场寻求高回报投资机会、叠加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热潮,以及包括生物科技公司在内的新经济企业上市支持,德勤预测2021年香港市场约有120至130只新股上市融资逾4000亿港元,并有望打破2010年的近4500亿港元的历史记录。
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华北区主管合伙人林国恩表示,“随着新经济企业于香港资本市场的地位变得更巩固,而相关的行业投资基金与市场参与者相继崛起,预料市场将会经历价值重估”。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称:“2020年赴港上市的企业包括以下几类:在内地无法IPO或极难IPO的企业,如内地的物业服务公司、餐饮公司;其次是A股和美股的大型市值公司,把香港定为二次上市地。此外,还有部分内地企业为了寻求国际化,将集团公司或分拆旗下子公司到香港上市”。
香港IPO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对于回港股上市,哔哩哔哩(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曾表示,2021年一季度,我们回香港上市,回到了属于中国的资本市场。
Anlancapital执行董事、美股资深投资者陈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对于企业IPO而言,相比美股,港股其实是第一选择,首先从文化方面就比较接近,同宗同属;第二,很多公司比如医药公司到了美国市场,所获得的定价会比较低,因为这个市场非常成熟了,美股市场也会觉得这些上市企业有一些监管上的或者说货币上的风险,估值因此会打折扣。相对而言,港股市场反而会给更高的估值”。
“并且,港股可以容忍企业盈利能力相对比较弱,或者比较早期的一些公司去融资,因此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陈达表示。
上述业内人士也认为:“香港IPO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由以往侧重地产、银行,逐步演变为侧重科技及新经济企业。最明显的表现是,科技、消费、生物医药等板块的公司估值排名越来越靠前”。
在企业火热上市背后,6月2日,香港特区立法会三读通过《2021年收入(印花税)条例草案》,落实本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其中关键一项为提高股票印花税至0.13%建议,有关调整将在今年8月1日生效。
这意味着,香港提高股票印花税至0.13%,交易成本增三成后会否打击投资热情?
对此,陈达表示:“我个人觉得印花税本身不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对于投资者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短期的对投资热情的冲击,但长期来看其实没有太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