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投行人士处获悉,上交所近期向券商投行发布《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动态》(2021年第2期),其中提到,从2月审核的案例来看,部分保荐人主动披露的意识不足,还存在“等着问”“挤牙膏”等情形,保荐工作报告等专业文件对发行人主要风险问题的核查及其分析影响等情况的披露不充分,保荐工作质量有待提高。
延伸阅读:
IPO申报收紧 地方证监局提高IPO辅导要求
《财经》记者了解到,近日已有证监局明确提高了对拟IPO企业的辅导要求,并加强了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对辖区内带病申报遇到现场检查就撤者或出具监管函。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84家企业终止/中止审查或暂缓表决等,创下了高峰值。20家抽中的现场检查企业中有16家撤回申请。大规模的撤回申请传递了监管全面从严的信号。
有投行人士认为,IPO出现大规模撤回申请并不是监管层控制发行节奏,而是源自企业自身质量不过关。注册制下,大批企业争相上市,也导致了企业质量的参差不齐。
事实上,监管层正从源头上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做好现场检查工作,并将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相应自律监管措施,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上交所表示,将充分发挥现场检查、现场督导与审核问询的监管联动机制,严把上市“入口关”。
有投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从严监管可以将资质差的企业剔除拟IPO队伍,为真正优质的企业让路。吓退一部分资质差的企业,也是清理堰塞湖的重要方式。
“从严审核是清理堰塞湖的重要方式。但是希望注册制可以保持政策的连贯性,要明确标准,而不是凭借现场检查震慑企业。”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压实中介机构责任
今年年初抽中的20家拟IPO企业现场检查中,有16家在中签后终止审核,主动撤回上市申请。“之前在IPO现场检查中,重点是在财务真实性以及合法合规,但是现在的审核除了合法合规继续加强外,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为严格了。”一家中小券商的资深保代向《财经》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终止/中止审查、暂缓表决、未通过的IPO数量达到了84家。剔除科创板后,这一数字是58家,而去年同期,终止审查的企业只有1家。仅3月份以来,就有32家企业终止/中止审查。其中创业板有11家,主板2家,科创板有9家。
实际上,终止审核潮从去年底就开始发生。去年12月份以来终止/中止审核的企业数量达到了132家。撤回的企业中涉及多家券商中介机构。
根据《财经》记者统计,132家撤回企业中,担任保荐机构数量最多的是中信证券。其保荐的企业中,有15家终止/中止审核。其次是民生证券与国泰君安,各有9家。海通证券与招商证券的撤回企业数量分别有8家,国金证券是7家,华泰证券有6家。
IPO撤回潮正在上演,传递了监管层全面从严审核的信号,而申报企业并非撤回就可以结束。
针对撤回企业后续处理,沪深交易所明确表示,对于现场检查进场前撤回的项目,如发现存在涉嫌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保荐机构、发行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绝不能“一撤了之”,也绝不允许“带病闯关”。
《财经》记者了解到,有证监局已经全面提高了对拟IPO企业的上市辅导要求。有地方证监局甚至通知,如果某中介机构将已经申报的企业撤回,其在当地执业将会受到极大限制;也有证监局要求,对于申报质量不高的企业,如果遇到检查就撤,属于“带病申报”,监管局会出相应的监管函。
“有的项目组和企业收到了通知,但是也有没收到的。各地证监局的具体措施不是都一样的,有些证监局的要求非常严格。”一家中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2021年,IPO审核将全面收紧,进一步落实“申报即担责”,压实中介机构责任。“收紧是指IPO审核会更加严格,并不意味着上市企业数量会减少,今年依然是IPO大年。”南方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认为,监管层的重点是严把上市入口,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严把科创板入口关
IPO审核全面从严,科创板的上市门槛或将提高这一猜测在业内已流传许久。
近日,据外媒报道,监管层正考虑收紧上海科创板企业上市标准,要求企业更具科创属性,提升像蚂蚁集团这样的金融科技企业的上市门槛。证监会或最快于下月发布科创板调整修订后的细则,对科创板上市企业将更强调“硬科技”,也更加严格审查企业的财务状况。
“其实在去年底,业内就开始流传科创板要改标准的消息了。不过,目前我们还没有接到通知。”3月16日,南方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按照科创板此前公布的上市条件,上市公司需同时满足三项指标,或者满足五项例外条款的任意一条,才被认为具有科创属性。
这三项指标是指,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
这样的指标对一些企业来说并不算难,再加上注册制下较快的上市速度,一些企业纷纷选择科创板上市。科创板自2019年7月正式开板,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受理了545家企业。截至3月16日,科创板已经成功上市239家企业,包括10余家亏损企业。
“之前的三项上市标准导致很多科技不够硬的企业也上市。所以接下来监管层更强调的是‘硬科技’。”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科创板的迅速扩容导致企业质量参差不齐。投行人士认为,监管层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要全面提高申报企业的质量。截至3月16日,科创板终止审核的企业数量是90家,但是自去年12月以来,终止审核的数量就达到了41家,占比为45.6%。
近期的现场检查中有9家是科创板项目,有7家项目的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分别在收到现场检查书面通知后10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请和撤销保荐,其中有6家处于首轮问询回复阶段。
“申报的企业实在太多了,监管层从严审核也会让拟上市企业更加谨慎。”上述投行人士表示,目前已有一些企业试图放弃科创板转寻其他板块上市。根据上交所披露,目前科创板企业处于已问询状态有86家,受理状态有5家,提交注册56家,中止及财报更新有14家。(来源: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