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基金大年“AB面”:头部“热”难捂尾部“冷”

2020-12-25 09:44:12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截至12月24日,今年以来,已有1376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先后成立,累计新发规模约为3.09万亿元。

逾3万亿元新发规模、1300余只新基金成立……这些数据映射出公募基金大年里的丰收和喜悦。

几家欢喜几家愁。在整体管理规模迈上新台阶、头部基金公司规模扩张的同时,位于尾部的小公司们正在苦苦挣扎。公募基金行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强,“A面”光鲜靓丽,“B面”则藏着苦楚与艰难。

“爆款”鼎力支持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今年以来,已有1376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先后成立,累计新发规模约为3.09万亿元。如此新发规模背后是众多“爆款”的鼎力支持。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年内成立的首募规模突破100亿元的公募基金共计40只,合计募资规模6150.9亿元,在新发基金发行总规模的占比超过20%。

对比过去十年公募市场的百亿元级新发基金数量:2019年为27只、2018年为14只、2017年为8只、2016年为12只、2015年为20只、2014年为5只、2013年为3只、2012年为13只、2011年无、2010年为3只。

爆款基金背后是基金公司的核心资产知名基金经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2020年是发行大年,也同样是“造星”大年。从年头至年尾,明星基金经理频频刷新“百亿俱乐部”名单,而五百亿以上级别的行业翘楚人数也在增加。

在某大型公募策略分析师看来,上述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市场行情,这是百亿级基金经理诞生最主要的“基本面”,自2019年以来的结构性行情,彰显了公募基金的主动管理能力,赚钱效应吸引了更多资金;二是明星效应,公募基金行业非常透明,业绩表现一目了然,非常直观,一些绩优基金经理具有较高的市场号召力,自然吸引了一众粉丝投票;三是客户需求的暴发,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等无风险收益产品的收益率不断创新低,其它投资渠道并不成熟,包括个人以及机构都会增加权益资产配置。

头部效应显现

现实之中,绩优基金经理大多集中在头部公司,发行大年之下,爆款基金分布在汇添富、易方达、南方、鹏华等头部公募基金。

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上述公司2020年分别收获10只、5只、3只、3只百亿元级爆款基金。从单只基金规模来看,南方成长先锋混合以321.15亿元居首,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混合、鹏华匠心精选混合次之,分别达到297.43亿元和296.91亿元。

在爆款基金频现的浪潮中,不少基金公司规模水涨船高。天天基金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共有44家基金公司成功搭上“千亿规模”巨轮,合计管理规模达16万亿元,总规模占全行业的八成。换句话说,公募基金领域30%的公司囊括了80%的资金规模,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一家头部基金公司工作人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随着国家对资本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资本市场也在逐步完善,市场更加有效且好公司越来越多,能够承载大规模基金的标的也将更多。大规模基金的管理,不仅体现着基金经理个人的能力,更是一家公司综合实力的体现,需要投研团队的系统支持,只有公司综合实力得到提升,才能为大规模基金的管理提供智力、资源、人才等方面的支撑。”

中小机构发展受阻

对比热火朝天的发行盛宴,Wind数据统计,2020年以来共有20家公募机构旗下多达24只公募基金出现发行失败的情况。除了新基金发行受阻外,部分存量债券基金也面临着加速清盘的窘境。截至目前,年内已有42只债券基金清盘,原因大多是不再满足基金存续条件而触发合同终止条款。

事实上,在基金“头部化”效应显著的当下,中小型机构的发展道路越发艰难。尤其在市场以“赎旧买新”模式的存量竞争中,没有新产品发售会导致存量产品的份额被持续赎回,使得基金公司整体管理规模持续缩水。

业内人士表示,在基金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头部基金公司更容易吸引投资者关注,而且会为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可信度和安全感。由于多数投资者注重基金公司实力与品牌效应,因此,明星基金产品更具有竞争力,促使公募自身更容易聚集流量与资金优势,从而实现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现在,渠道方面想要新发一只产品,会针对基金公司的口碑、品牌效应、彼此的合作程度来进行考量,往往深度合作的基金公司更有可能得到渠道的帮助。而大公司往往会因为新发基金多和渠道间沟通交流更加顺利,加上知名基金经理多,因此发行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