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中国已从粮食署受援国发展为重要捐助国

2020-12-21 06:29:05来源:国际金融报

“中国在扶贫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其政府凝聚和统一了全社会的扶贫意志、大力发展经济促进扶贫事业,以及科学精准的扶贫策略和方式方法。在帮助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方面,粮食署加强了与中国政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合作,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实施援助项目。”

成立于1961年的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下称“粮食署”),致力于抗击饥饿、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并与各种社区展开合作,共同改善营养状况与增强恢复力,是全球最大的人道主义组织。1979年,粮食署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五家联合国机构之一。

10月9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给粮食署,以表彰其在消除饥饿、推动世界和平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

事实上,2020年肆虐的新冠疫情对粮食署减少全球饥饿、减少贫困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公元400年,粮食署总部所在的罗马经历了大规模饥荒,导致近90%的人口死亡。今年4月,粮食署警告,新冠疫情会触发“载入史册的粮食危机”。

贫困也成为了新冠疫情大流行产生的最直接的社会负面影响。12月15日,博鳌亚洲论坛《亚洲减贫报告2020》发布并指出,在疫情的冲击下,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全球贫困人口预计将出现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回升。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了影响亚洲各国贫困变化的最直接因素。

借《亚洲减贫报告2020》发布之机,《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请他谈一谈全球在面临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消除贫困,以及“零饥饿”目标的问题。

疫情暴露全球社会脆弱性

《国际金融报》:新冠疫情拖慢了减贫进程,这是否会影响到2030年消除贫困目标的实现?

屈四喜:5年前,国际社会承诺,2030年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粮食不安全和各种形式的营养不良。为及时掌握全球粮食安全情况,自2017年以来,包括粮食署在内的联合国五个机构每年联合发布《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根据今年的报告,全球饥饿人口自2014年以后每年增长过千万。在过去的五年中,全球饥饿人口增加了6000多万,2019年底达到了6.91亿。2020年的新冠疫情很可能使饥饿人口再增加1.3亿。这种变化趋势与2030年实现“零饥饿”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实现这一目标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社会的“脆弱性”,今年会有高达1.15亿人因新冠疫情而陷入贫困。这是贫困人口数十年来首次增加,其中相当的数量在亚洲。

为协调和强化国际社会的行动,推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将在2021年召开“粮食系统峰会”,激励人们采取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愿景。粮食署作为五个牵头机构之一,将积极推动全球在“安全与营养食物、可持续消费、资源合理利用、公平生活、抵御风险”等五大领域的合作。

《国际金融报》:对于新冠疫情产生的影响,世界粮食计划署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屈四喜:面对新冠疫情,联合国作出了及时响应,积极加强系统协调,我们正在推进的应对方案包括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GHRP)、应急防控计划、经济恢复计划的相关行动。粮食署首先是要争取更多资源来满足依赖其援助的人们的粮食和营养需求。作为联合国系统最大的人道主义援助专门机构,粮食署在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变化的同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为此粮食署在五个方面作出了安排:一是加强与捐赠方和相关政府的协调,积极筹措更多资源;二是加强物资储备和调运;三是在项目的实施方面要求更加灵活务实的方式方法,来保证现有的在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工作帮到需要帮助的人们,采取带回家的口粮、发食物代金券、现金援助等方式保证孩子们的营养膳食;四是积极应对新的援助需要,因为新冠疫情产生了突发的饥饿人口;五是落实好联合国GHRP计划中粮食署的相关工作,包括设立全球抗疫应急枢纽,帮助相关国家运送防疫物资和人员,建设医疗点并协助医疗救援。目前,从中国设立的临时全球人道主义抗疫应急枢纽发出的物资,占粮食署运营的联合国人道主义紧急援助物资枢纽网络发运量的80%以上。粮食署和中国有关部门正在推进在中国设立长期的联合国人道主义应急物资枢纽。

与中国合作潜力巨大

《国际金融报》:亚洲地区进入了缓解相对贫困的新时代,如何帮助亚洲人口脱贫?

屈四喜:在帮助亚洲人口脱贫方面,粮食署与中国的合作潜力很大。首先加强粮食署与中国政府的合作,在需要帮助的亚洲国家实施更多的援助项目;其次,要深化粮食署与中国的南南和三方合作,使需要帮助的亚洲国家很好地借鉴中国的经验和适用技术;此外,进一步发展与各类伙伴的合作,特别是和中国企业,鼓励创新,使需要帮助的国家获得技术和投资,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世界贫穷人口中,79%生活在农村地区,故亚洲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在农村地区生活的极度贫困人口的福祉。要帮助小农户提高发展能力和增强抗风险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科技支撑,包括利用数字技术提供智能解决方案,以促进减贫和农村转型。

《国际金融报》:据有关预测,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国和粮食署在减贫领域有哪些合作?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屈四喜:中国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前十年实现减贫目标,这是对全球扶贫事业的巨大贡献,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巨大鼓舞。中国在扶贫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其政府凝聚和统一了全社会的扶贫意志、大力发展经济促进扶贫事业,以及科学精准的扶贫策略和方式方法。

粮食署作为最先进入中国的五家联合国机构之一,在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贫困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跟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了密切的合作。粮食署是中国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见证者、参与者和积极的贡献者。上世纪的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曾经是粮食署主要的受援国之一。粮食署在中国的项目主要是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开展了许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灾后重建、农田灌溉、水土保持、流域治理、防护林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改善和提高了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将先进的项目实施和管理经验引进到中国。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逐渐从粮食署的受援国转变为粮食署开展全球行动的重要捐助国。但粮食署目前仍在中国国内开展一些小型的创新性合作项目,以配合中国的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我们在湖南湘西和广西靖西开展的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以及在安徽金寨和甘肃定西及东乡实施的小农价值链能力试点项目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在帮助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方面,粮食署加强了与中国政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合作,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实施援助项目。同时,作为粮食署农村发展卓越中心,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致力于通过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在扶贫开发、粮食安全、营养改善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先进适用技术,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国际金融报》:在粮食问题方面,联合国在今年7月的报告中警告,到2030年,“零饥饿”恐无法实现。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屈四喜:到2030年,“零饥饿”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自身粮食生产能力不足,当然还有贸易障碍、冲突和极端气候的影响等。而当前的新冠疫情很可能会使全球饥饿人口增加1.3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