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0)》20日在北京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促进双循环发展,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同时要注重实效。从中长期看,体制性和结构性失衡问题单靠财政政策加力难以有效解决,需要按照健全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提质。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今年的财政蓝皮书基本延续前两年框架结构,采取总报告和若干分报告结合的形式,既分析上年度和本年度的财政政策,也分析社会经济运行情况和预测“十四五”时期的财政经济形势,并对宏观政策及财政管理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蓝皮书认为,政策导向上要坚持风险思维,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注入确定性,营造稳定的宏观政策环境;在政策目标上要形成以改善就业状态为首要目标、兼顾多重目标的目标体系;在政策实施主体上,要从注重物转向更加注重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满足和人力资本的提升。
“财政蓝皮书突破了传统教科书以需求管理层面研究财政政策的思路,除经济层面外,结合民生、就业、环境、脱贫攻坚等社会方面分析财政政策,形成涵盖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包容性财政政策框架。坚持公共风险视角,特别强调政策分析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财政蓝皮书编委会成员石英华介绍。
在随后举行的“双循环发展与财政政策”研讨会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从宏观调控层面来看,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宏观调控应当要避免“三化”,即避免宏观调控微观化,避免宏观调控地方化,避免风险防范中的避邻化。
“防患于未然就是一种风险思维,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宏观调控要避免微观化、地方化、避邻化,为经济社会领域协同改革、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双循环发展,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刘尚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