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基金 >

备受瞩目的首批恒生科技ETF发行不温不火:2只卖了超10亿 3只一日结束募集

2021-05-13 08:59:16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5月11日、12日,备受市场关注的首批6只恒生科技ETF发行——包括大成、华夏、易方达、博时、华安等旗下恒生科技ETF,以及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

来自渠道的消息显示,5月12日,华夏、易方达两家旗下恒生科技ETF募集皆超10亿元,此外,博时恒生科技ETF募资超3亿元。上述3只恒生科技ETF一日内结束募集。

而另外3只恒生科技ETF募集皆未达到10亿元,尚未结束募集。其中,大成基金发行时间三天,从5月11日至5月13日;

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的发行期为一周,从5月12日至5月18日;华安恒生科技ETF发行时间三天,从5月12日至5月14日。

值得一提的是,6只已启动发行的恒生科技ETF首日认购都远远没有达到认购上限。

其中,大成、华夏、易方达等旗下恒生科技ETF设置的认购上限皆是80亿,华安恒生科技ETF、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两只基金设置的认购上限皆是20亿。

除上述6只已启动发行的恒生科技ETF之外,5月14日,嘉实基金旗下恒生科技ETF也将启动发行。

对于近两日恒生科技ETF销售市场热度不是太火热,业内大多认为,主要是近日恒生科技指数下跌,最近连续3个交易日,5月7日、10日、11日的走势分别为:-2.24%、-0.86%、-3%。自2月18日以来,恒生科技指数累计下跌近30%。

而此时市场的大背景是,春节以来整个股票市场出现大回调,新基金整体的发行陷入低潮。

恒生科技指数和整个股票市场的震荡回调影响了投资人对首批恒生科技ETF认购的热情。

业内人士认为,此时,在整体市场行情不太好时,仍有2只恒生科技ETF单日认购规模超10亿元,它们算是近期ETF很好的发行业绩了。

不过,基金业有句名言是:“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首批恒生科技ETF后市值得期待。

首批获批的恒生科技ETF抓紧时间发行,它们秉持的观念是“先发行,再慢慢养大”。

总体上来看,基金公司对恒生科技ETF则相当重视。首批7只恒生科技ETF从拿到批文到发行,最短时间仅5天。

2021年5 月6 日,华夏、博时、大成、华安、嘉实和易方达共六家基金公司于2020 年8-9 月上报的恒生科技ETF 产品正式获批,此前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指数ETF(QDII)也于2021 年4 月28 日获批。

最早获批的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指数ETF 实质上是ETF联接基金,通过投资南方东英恒生科技指数ETF(于2020 年8 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实现对恒生科技指数的跟踪;而另外6 只恒生科技ETF 产品则直接复制恒生科技指数进行投资。

恒生科技指数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指数,于2020年7月27日由恒生指数公司推出,被称为“中国版纳斯达克”。

从指数编制来看,它以捕捉在香港上市的科技或创新领域的龙头企业为目标,主要涵盖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网络、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贸及数码业务;而指数选股准则将会考虑合资格公司是否利用科技平台进行营运、研究发展开支占收入之比例及收入增长。

经筛选后,市值最大的30只股票将被纳入成为指数成份股,样本股包含中概股回归巨头及第一上市地的独角兽公司,如阿里巴巴、小米、快手、腾讯、美团等。未来随着新的“独角兽”的上市,本指数中的大企业会更多。

基金经理对恒生科技指数后市抱有信心。

一位拟任恒生科技ETF基金经理表示:“恒生科技指数成长性非常好,当前估值也较为合理。由于恒生科技指数今年以来已经经历了较大调整,调整基本到位;因此,我们计划恒生科技ETF以较快的速度建仓,并及时上市交易。”

大成基金认为,2020年以来,恒生科技指数保持强势,截至2021年5月7日,恒生科技指数的累计收益高达71.31%,显著优于各主要宽基指数,Sharpe比率1.28,表现出收益弹性双高的特征。短期趋势来看,恒生科技指数已经从高位有所回落,估值落入较合理区间,或是投资时机。

拟任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基金经理、华泰柏瑞指数投资部总监柳军介绍,过去十年,中国涌现一大批全球科技龙头企业,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科技龙头企业只能在海外上市,而现在已发生了重要转变,随着香港市场中概股回归以及未来诸多独角兽将陆续上市,港股市场的吸引力与日俱增,“新经济”的占比越来越高。

柳军分析,“恒生科技ETF对标的指数覆盖了30只港股科技龙头,聚焦资讯科技、非必需性消费、工业、金融、医疗保健等5个板块,不同于恒生系列其他指数,引入了‘快速纳入条款’,及时反映市场新鲜血液,每季度定期更新迭代,以保证科技指数的‘最强生命力’特征。此外,恒生科技指数与其他科技指数相比,恒生科技指数不仅覆盖了互联网等应用公司,也包含了‘硬科技’的高科技公司,科技代表性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