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基金 >

今年以来82位基金经理离任 中小型公司面临挑战

2021-05-06 12:59:31来源:证券时报

铁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基金经理。经过“金三银四”跳槽季,公募基金行业人事变动也达到一个小高峰。今年前4个月,多达82位基金经理离任,同比增加约10%;中小型公募人才压力更大。

业内人士指出,基金经理频繁变动,是行业大发展背景下人才加速流动的一个缩影,也反映出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现状。

今年前4月

82位基金经理离任

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2021年以来,已有来自64家基金公司的82位基金经理离职,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在基金经理变更异常频繁的去年,同期有75位基金经理离职,今年前4个月离任基金经理数量同比增加了10%左右,行业人才流动呈现加速状态。

从公告披露的基金经理离任原因来看,以“个人原因”及“个人发展原因”为主。

华南一位基金公司人事部人士表示,“个人原因”通常包括“公奔公”、“公奔私”、“业绩不佳未通过考核”以及公司治理等。

今年以来离职的基金经理中不乏知名权益投资名将。比如,博时基金研究总监王俊离职,加盟宁银理财。3月初,拥有19年证券投资经验,在银河基金担任基金经理超过13年的钱睿南离职。原东吴基金基金经理、在证券行业打拼超过20年的彭敢也于3月初因个人原因离任,下一步去向未明。

此外还有多位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于年内离任。申万菱信基金的任琳娜,在任职新能源汽车主题基金经理期间,投资回报率达到163.13%;诺德基金的刘先政,在管理新享灵活基金期间,回报率达到110.02%;宝盈基金的郝淼,在任职医疗健康沪港深基金经理期间,取得173.59%的回报。

除权益类基金经理频频变动外,部分固收类知名基金经理也出现调整。4月8日,广发基金公告,固收投资老将、债券投资部总经理谢军因个人原因辞职,卸任管理了13年的广发增强债券基金。2月19日,新华基金投资副总监于泽雨也因个人原因离职。他拥有丰富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管理经验,管理的多只债基长期业绩出色。

对于基金经理离职后的去向,深圳一位公募人士透露,业绩好的基金经理选择较多,可以自己创办或者投奔私募基金;或者去排名更靠前的大型公募;还可以跳槽到银行理财子公司等资管行业的其他类别公司等。

上述公募人士坦言,近两年,私募对公募基金经理的吸引力逐渐减弱。随着基金经理的出圈和走红,他们更愿意留在公募,不愿意奔私。

“由于年度考核、年终奖等因素影响,春节前后一般为公募行业离职的高峰期。基金业绩是按照自然年度排名,基金公司每年1月都会对基金经理进行年度考核。”他补充道,有基金经理因业绩不佳而选择自动离开。另外,年终奖也是基金经理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各家公司根据业绩、规模增量等因素确定考核基准线,过线则可以拿到年终奖。

中小型公募

人才压力更大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业绩承受着不小的考验,也造成了人事更频繁的变动。从发生基金经理离职的公司来看,中小型公募的变动显然更加频繁。

今年有3位基金经理是任职年限不满1年即离职,他们都来自中小型公司。

沪上一位公募人事总监表示,今年春节后,市场剧烈调整,基金经理业绩承受较大压力。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有近七成权益类基金份额缩水,不少中小基金公司旗下产品既未享受到过去两年新基金发行市场带来的红利,又难逃份额缩水的困扰,也是基金经理频繁离职的主要原因。

“对于中小型公募而言,其实有的基金经理业绩还不错,但是公司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所限,管理的产品规模长期不见起色,份额在市场下跌时大幅缩水,这些基金经理也难以发挥主动管理能力,在现在的形势之下,他们会更快做出反应,寻找新的平台。”上述人事总监说。

深圳一家中型公募市场部总监表示,近几年,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渠道门槛不断增高。销售渠道在推介新基金时更青睐明星基金经理,看重过往业绩。这期间,多位公募基金大佬离职创业成立新基金公司,依靠“流量明星”效应迅速做大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相比之下,中小基金公司的突破之路就越来越窄。

一位大型券商基金评价中心主任表示,基金公司开始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这两年,通过事业部、股权激励等手段凝聚了一部分核心人才,部分人才甚至从私募流向公募。但是,多数公司基金经理培养机制仍有待完善。该基金评价中心主任说道,具备培养机制和环境的大型基金公司应更加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老人带新人”,避免青黄不接现象的出现。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基金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已经实现了“绩而优则仕”。华夏基金4月9日公告,郑煜、孙彬、蔡向阳得到提拔,其中,郑煜、孙彬均晋升为公司副总经理。

今年3月30日,景顺长城发布公告,明星基金经理刘彦春担任公司副总经理。今年1月,鹏华基金也发布公告,王宗合和梁浩两人新任该公司副总经理。截至目前,王宗合和梁浩管理的基金规模均超过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