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与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了“发展绿色金融高效助力‘碳中和’”为主题的大金融思想沙龙。会上,IMI学术委员、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郭建伟从三个方面分享了发展绿色金融高效助力“碳中和”的看法:
第一,气候变化碳排放和一些物理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可流动性、不可能在边界把它封存下来。所以,“碳中和”会涉及到更大区域,甚至涉及到全球。这就必须形成绿色金融携手共治,所有金融机构都需要承担这一义务,在自己的金融业务中加入碳中和元素,按照“30·60目标”梳理自身业务流程,人民银行加强调控引导和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管。
第二,碳中和是公共产品。因为它具有外部性,是影响所有人的。公共产品客观上决定了财政、政府必须要发挥一定的角色。这是因为金融是市场化角色,金融资本是市场资本,让市场资本强制来承担公共性服务,就必须要有财政手段来撬动,这中间就有一些财政会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如何把资源的外部性转移成内化成本,需要政府通过一些手段进行调节,如政府对碳排放行业加税,或出台法规强制碳排放企业购买碳汇额度等,都能内化为成本。在财政方面,比较好的方式是在增量税收上着手,存量税收保证税收循环,保证基本供应,用增量税收来刺激和撬动绿色金融进入新的绿色产业支持发展,从而使绿色产业发展增加新的税收。所以,这急需我们在理论和政策建议上推动完成“30·60”目标,需要绿色金融及其他财政手段进行有效配合。
第三,关于碳中和路径和框架的思考。完全同意蓝虹教授的报告,但在有些路径上我有些思考可以交流:
(1)第一个路径是能源碳中和。
能源问题在碳中和里是大块,总体来说火力发电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将来“碳中和”的重点,我们发展的对象是通过光伏等绿色能源来中和它,国家能源集团最近开发出来的光伏发电墙,免费安装在居民房屋外墙上,不仅可以碳中和他们集团的火电,也可以用发电收入给居民分利,就是一个好思路。
(2)第二个路径是绿色建筑。
建筑业的碳排放是需要关注的。传统建筑的污染排放最大,现在引进绿色建筑,它能够通过让墙发电,让墙体隔离以后,使室内最大限度的保留住各方面热能等能源不排放,通过低能耗的被动房原理智能化新风系统管理室内的温度、湿度、氧气和有害空气等达到人最适宜的区间,极大地降低碳排放,达到碳中和效果。同时,墙又可以通过绿色能源供室内再利用,形成一个大循环,房屋的各项建材按照装备式建筑的原理工厂化生产物理合成不用甲醛,从而使得整个绿色建筑工业产业链取得新增长将会逐步蓬勃发展,实现建筑业碳中和。
(3)第三个路径是绿色农业碳中和。
首先,原来农业不是排碳的主力,这几年农业排碳主要是土壤出现问题。所以,土壤怎样与碳中和有效结合是农业碳中和的重点。因为过去农业要高产连年多施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持续减少无法固碳,作物来不及吸收的化肥碳就形成面源污染碳排放,所以要减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中最活性的腐殖酸固碳,如腐殖酸+化肥即供应作物营养又固碳不排放,据中国腐殖酸工业协会组织实验测算,一公斤腐殖酸可以固碳240公斤。因此,农业碳排放光植树绿化还不够,还必须还腐殖酸肥料入土壤固碳,犹如豆类作物根系固碳一样,才能彻底达到农业碳中和。
其次,关于垃圾处理碳中和是否可以算作路径之一有待考量。传统的垃圾焚烧处理也有碳排放及有毒气体二惡英排放等许多问题。最近在绿色金融试验中引进的绿色垃圾处理新技术----低温磁化技术,不仅不排放还“吃干榨净”后剩下的土将其转移回土壤,并和温室大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收集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所以,绿色金融发展从前一个阶段普及进入到了新的高质量时候必须是绿色金融+,加碳中和能力、碳捕捉能力等与碳痕迹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深绿而不飘绿,到达高质量阶段的绿色金融。
最后,绿色金融需要培育中介机构支持,要有确认碳足迹、碳标签、量化碳等服务中介机构来进行认证管理等服务,如碳汇交易就需要这些服务认证量化才能交易买卖,梅德文总经理会具体讲。因此,把绿色金融需要的其他体系互相配合并有效结合,形成综合优势,让“30·60”目标落实中绿色金融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最大限度的撬动绿色市场资金源源不断支持到绿色产业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