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3月20日发布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同意蔡昉、王一鸣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继续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伟、马骏不再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
当日,新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就当前经济与政策形式发表看法。
他表示,考虑到经济恢复仍然存在结构性的差异,中小微企业仍面临困难,宏观政策将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并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把握好平衡;未来五年,大体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处在5%至5.5%的区间。
谈宏观政策:
将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王一鸣指出,2021年是中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2.3%,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今年设定了6%以上的预期增长目标,体现了中国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增长,也为应对不确定性、防范风险和结构性改革预留了空间。
“伴随着中国经济逐步恢复常态,宏观政策的正常化也被提上了议程。考虑到经济恢复仍然存在结构性的差异,中小微企业仍面临困难,宏观政策将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的支持力度,不急转弯,并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把握好平衡。”王一鸣称。
谈及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速,王一鸣表示,未来五年我国大体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处在5%至5.5%的区间。“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给出精确值是很困难的。”
谈风险和挑战:
需要关注五大方面
在经历了过去一年疫情的巨大冲击后,进入2021年,全球都对经济复苏充满了期待。王一鸣表示,疫苗的加快投放和接种率的持续上升,点燃了人们希望的曙光,主要经济体还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全球经济步入稳定复苏的轨道增添了动力。国际机构和主要经济体都调高了对今年经济增速的预测,乐观者预期2022年世界将迎来崭新的局面。
王一鸣提示,要看到当前全球经济的复苏仍然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导致的各种潜在风险不容小觑,经济复苏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一是经济复苏仍受到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随着疫苗覆盖范围的扩大,加快复苏将是大概率事件。但复苏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到疫苗接种率和有效性的影响,若疫苗接种率不及预期,或者病毒变种使疫苗有效性降低,复苏仍将面临疫情的困扰。
二是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加剧。疫情期间,发达经济体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兴市场国家迫于自身的财力或债务压力,政策空间明显受限,经济复苏更为缓慢。即便在发达国家内部,疫情冲击的不对称和再分配效应,也加剧了收入差距扩大和社会不平等,“K型”复苏的态势更趋明显,有可能延缓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
三是债务高企增大潜在的风险。为应对疫情冲击,主要经济体推出了空前规模的财政政策,债务水平突破历史高位。根据IMF预测统计,到去年9月底,各国推出的财政刺激达到了11.7万亿美元,占当年全球GDP的12%。现在一些国家还在出台新的政策,这些措施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将增大后期债务风险的压力。
四是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美联储的零利率(0-0.25%)和无限量宽松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短期资本大规模流入新兴市场,并推升本币汇率。如果美国经济超预期反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则又可能导致新兴市场资本的大规模流出、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和金融市场动荡。
五是大宗商品上涨推升通胀预期。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需求的恢复性增长,叠加宽松流动性,引发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原油价格指数已接近一年前的高点。有色金属比如铜,价格指数快速攀升。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也在明显上升,一旦通胀预期得到确认,货币政策就要被迫逆向调整,这可能使潜在风险加速暴露。
“面对复苏进程中的风险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在疫苗分配、宏观政策协调、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推动绿色复苏等方面加强多边合作。”王一鸣称。
谈双循环:
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依存
王一鸣表示,从更长期看,中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拓展内需市场,既增强经济内生动力,也为各国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国内国际双循环就是要扩大开放,以国际循环来倒逼国内大循环提升效率和水平。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体系,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展望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特别是要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这些制度性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这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将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王一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