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起明星代孕事件将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代孕产业推到公众面前,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据媒体报道,我国代孕中介超过400家且多为地下交易,代孕价格也从几十万到一百多万不等。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蒋胜男带来一份《关于明确将组织中介非法代孕行为归于刑事犯罪的建议》,聚焦的正是这个话题。
长期关注女性权益保护的蒋胜男认为,代孕市场是个潘多拉盒子,打开就收不拢了。女性不是行走的子宫,无论如何都不能把人体视为工具。
与此同时,蒋胜男还关注到职场招聘中的“35岁门槛”问题,建议取消国家公务员报考年龄限制,她认为这容易导致从业者35岁以前过度“内卷”,加剧职业压力和生活焦虑。
近日,围绕代孕入刑、职场“35岁危机”等话题,南都记者专访了蒋胜男。
谈代孕危害:女性不是行走的子宫,也不是生育的工具
南都:能否介绍下这份跟代孕有关的建议?
蒋胜男:代孕中介机构租用年轻女性的身体和子宫,衡量女性的个人容貌、学历、家庭等外在条件为其明码标价,等待买主光临。这种行为无异于将女性器官视为制造加工厂,贬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尊严,本质上是对女性的物化和歧视。
因此,我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完善有关代孕方面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将非法代孕早日纳入刑法规制的轨道,对非法代孕的组织者、中介者及开展非法代孕、跨境代孕的业务机构相关管理者及法人予以刑事处罚。
南都:在你看来,代孕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
蒋胜男:在我国,贩卖人口和贩卖器官都是要入刑的。代孕首先涉及的是人体子宫,一个母亲怀胎十月生下孩子,你怎么能说这不是她的孩子。社会对于女性生育予以照顾,是因为女性辛苦地怀胎十月,而且女性生产后还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哺乳期。孕育下一代,远非仅仅提供一个卵子和一个精子这么简单。
在我看来,女性不是一个行走的子宫,也不是一个生育的工具。如果这个口子一开,会带来一个危险的倾向,这和法律、人性伦理都是相违背的。
南都:你的建议里提到一组数据,我国代孕中介超过400家且多为地下交易,市场出现代孕需求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蒋胜男:市场代孕需求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有一部分人并非出于生育困难,只是因为自己不愿意去生育。不管什么样的原因,都不能把人体视为工具。
一些报道提到,代孕妈妈在代孕过程中遭遇了身体损伤,甚至有生命危险,另外还有精神方面的痛苦。很多代孕妈妈在怀孕过程中逐渐对孩子产生感情,而孩子生下来后被抱走,其实也是一种母子分离。提供一个卵子的母亲和真正怀胎十月生产的母亲,谁才是孩子的真正母亲?
而且生下来的孩子并未都由委托人带走,比如出现婴儿死亡、残障,或者不符合委托人要求等情况。还有一些代孕机构声称包生男孩,如果孩子生下来达不到委托人要求,该怎么办?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这是关系人命的事情。
南都:与此同时,也有声音认为可以在有法律规制的情况下,允许合法代孕,您怎么看?
蒋胜男:这只是一种修饰性的话语。即便有监管,如何保证监管到位?监管到位之前,又会有多少代孕妈妈和无辜生命付出代价。
可以看到,在明知拐卖儿童、拐卖妇女入刑的情况下,依然存在很多拐卖儿童和妇女的现象。如果代孕有了合法的外衣,再通过各种手段操作,就会更加不可控。
我一开始也说了,代孕是对代孕妈妈和孩子的戕害。代孕市场是个潘多拉盒子,打开就收不拢了。今天可以有理由地少量开放,明天就可以无理由地、更加猖狂地开放,后天甚至会制造理由去做这个事情。
谈35岁危机:35岁正是一个人做事业的黄金年华
南都:你认为,取消公务员报考年龄限制的必要性是什么?
蒋胜男:2007年出台《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时,设置了35岁周岁门槛,这于当时是有特殊原因的。但近年来许多就业单位以此为由,拒绝35岁以上从业者。尤其去年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减员裁员,不少35岁以上从业者在二次就业时被拒,又将这一问题摆到了社会面前。
这容易导致在从业者35岁以前压力重大,过度“内卷”,甚至不敢走入婚姻,既怕未储够孩子教育金而不敢生育,也怕生育以后影响事业拼搏。而走入婚姻家庭的从业者,一旦面临失业或边缘化风险,职业压力和生活焦虑将大大加剧。
我认为取消公务员报考年龄限制,能够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不能将35岁作为一个招聘录用限制。这有助于盘活35至50岁劳动力人口的工作积极性,为我国未来即将步入的老龄化社会加固劳动力市场中流砥柱的力量。
而且从现在公务员招考的难度来说,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在35岁能够通过公务员考试,我觉得他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哪怕破格录用也是应该的。
南都:如何看待当前盛行的“35岁危机”论调?
蒋胜男:“35岁危机”是一种企业招聘的不合理限制。35岁正好是一个人做事业最好的黄金年华。一个人24岁、25岁从学校毕业,到35岁正处于年富力强的时候。经过几年打磨,他们在工作业务、人情世故上都处于成熟阶段。
与此同时,35岁正处在一个艰难的人生阶段,上有老下有小。可能小孩正好出生或者上幼儿园、小学,很需要用钱;家里老人也已退休,不太可能再从人脉资源上为他们提供帮助,所以这是35岁群体工作最卖力的时候。
事实上,很多人做出事业来都是在35岁以后的事情。一条年龄限制就把他们排除在外,我觉得很不公平,不应该有这样的歧视。最重要的还是看人的能力和认真工作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