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供应短缺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日前,通过对逾60家整车生产企业、零部件生产企业和相关科技公司的集中调研,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行业发展部部长李邵华对近期行业内盛传的“芯片断供导致部分车企停产”的传言进行了正面回应。
李邵华表示,汽车芯片供应短缺问题并没有传言中那么严重,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芯片供需矛盾在这一时间段集中显现。
“芯片短缺影响到的车型并不多,对整体的影响很小。”一汽大众采购部的内部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证实,部分高端车型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情况并没有传闻中严重。
虽然从行业人士到企业内部人士均悉数发声,力证当前情况仍然可控。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的缺“芯”之痛已传导至汽车行业。警钟鸣响之时,汽车芯片供需失衡是否会引起芯片价格的暴涨?中国汽车行业将如何破解“缺芯”危机?国产供应商能否借势突围?这一系列的问题,仍然是整个行业无法绕过的。
供需失衡
致芯片价格“抬头”
“上汽大众12月4日停产,一汽大众月初停产……”
步入2020年12月,一则汽车缺芯引发企业停产的传闻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
消息扩散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发出回应称,公司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已与总部、相关供应商展开协调工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目前,相关车辆的客户交付没有受到影响。
几乎在同一时间,一汽大众也就此事进行回应称,虽然有部分车型受芯片原因受到影响,但并没有引发全面停产。
李邵华表示,车用芯片的供需失衡不是最新出现的矛盾,也不仅仅体现在中国汽车产业,这是一个全球汽车产业和相关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记者注意到,2017年行业内就曾对“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发出了警示。2018年,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兴通讯公司执行为期7年的出口禁令,再度引发了国内对于半导体芯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担忧。
据了解,汽车芯片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三级,最下游的是整车厂,需要从博世和大陆集团等一级供应商处采购诸如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电子控制单元)等集成模块,而博世等企业则需要从更上游的半导体制造商采购芯片。
“我们也是从客户那边了解到,目前芯片的供应比较紧俏,但还未到断货的程度。从排产计划来看,基本上我们这边还是可以满足已有的订单的。”博世中国内部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事情还没有发展到因芯片断供、生产停滞的程度。
招商证券分析称,目前出现短缺的车用芯片主要是单价为几美元的小芯片,如8位功能MCU,在汽车零部件的ESP和ECO(智能发动机控制系统)模块中均会应用到MCU,而这些系统主要是应用于中高端品牌的产品中,因此此次芯片短缺并未影响到全行业。
对此,李邵华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各个环节应该理性看待芯片供需失衡这一矛盾。由于芯片供应短缺,部分企业的生产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度受到较大影响,但就全年而言,芯片短缺的影响将不会太大。
在李邵华看来,由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都在加长备货周期,加之短期内芯片产能依然不足,芯片价格出现上涨或将不可避免。
实际上,在全球多个行业均面临芯片短缺的背景下,半导体芯片板块正在经历着“资本狂欢”,台积电、高通等芯片企业股价均创下历史新高。
A股市场中,均胜电子、韦尔股份、四维图新、紫光国微、闻泰科技、比亚迪等个股近期均受到了“聪明资金”的青睐,股价均有所上涨。
而近期车规芯片供需的失衡,也导致部分供应商上调价格。日前,汽车芯片厂商恩智浦发布声明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面临产品严重紧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双重影响,决定全线调涨产品价格。与此同时,多家生产MCU芯片的公司也同步调升了产品报价,部分产品的价格涨幅超10%。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目前汽车芯片的主要供应商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溢价能力较强,短期内汽车芯片的紧缺势必会带来价格的上涨,同时不排除一些企业也进行了囤货准备。
招商证券分析称,虽然芯片价格的上涨会导致整车企业成本的攀升,但这也能间接刺激上游产能的恢复。总体来看,当前汽车芯片短缺的影响是可控的,对汽车产量不会造成较大影响。
车用芯片短缺背后
尽管车用芯片的供需失衡是短期内的集中显现,却仍然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归纳了导致部分企业芯片供应短缺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四方面:
其一,近年来,全球芯片行业产能投资相对保守,供需不平衡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就已经有所表现。而疫情的突袭,导致了部分企业对于今年下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预判及准备不足。
其二,在5G技术发展推动之下,2020年消费电子领域对芯片的需求在快速增加,芯片产能遇到挑战,抢占了部分汽车芯片的产能。
其三,欧洲和东南亚受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主要芯片供应商降低产能或关停工厂的事件陆续发生,这进一步加剧了芯片供需失衡。
其四,伴随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推动全球车用芯片的需求将快于整车销量增速。
总体来看,当前的车用芯片的短缺,并不完全是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更多的还是行业本身的巨变带来的。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汽车产销延续了增长势头,产销量均创年内新高,同比增长9.7%和12.6%。1-11月,汽车产销2237.2万辆和2247万辆,同比下降3.0%和2.9%,降幅与1-10月相比,分别收窄1.6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疫情之下,中国汽车市场的回暖是超预期的,这令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准备不足。同时,随着汽车“新四化”趋势不断深入,对车用芯片的需求量也显著提升,甚至已超过整车的销量增速。
上述人士强调,尽管当前芯片的短缺存在固定周期,但结合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变革趋势来看,未来车用芯片的需求量仍会大幅攀升,整个行业需要重视对车用芯片的研发,尤其是要增强自主车用芯片的实力。
实际上,近期国家发布的各项政策中,已在不断引导行业加大对车用芯片的重视程度。例如,在今年11月正式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显示,要突破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新型电子电气架构、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
自主芯片应用率不足10%
针对车用芯片短缺引发的行业热议,多家券商发布研究报告指出,这对于国产芯片供应企业而言,或许是一大机遇。
万联证券分析称,芯片在汽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实现汽车信息感知及控制的前提,目前动力系统、底盘控制和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关键芯片均被国外巨头垄断,疫情影响海外芯片供应,短期部分车企产能或将受限,中长期更多地反映出国内汽车芯片亟需自主替代的趋势,有利于国内自主芯片企业及自主研发ADAS企业加速发展。
根据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自主汽车芯片产业规模仅占全球的4.5%。同时,我国汽车用芯片进口率超90%,先进传感器、车载网络、三电系统、底盘电控、ADAS、自动驾驶等关键系统芯片仍过度依赖进口。
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长期来看,汽车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是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汽车芯片等核心供应链的国产替代是必然趋势。
据了解,目前北汽、吉利等整车企业已经开始在芯片领域走上了自主发力的道路。新造车企业蔚来汽车的芯片自主研发也提上了日程。除整车企业外,行业内还涌现了包括地平线、四维图新、芯驰科技等科技公司。其中,地平线旗下自动驾驶芯片征程2的出货量已突破10万,相继在长安、奇瑞等自主品牌的车型上搭载。
在汽车芯片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自主芯片企业能否成功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呢?记者联系了自主芯片的代表企业地平线。地平线品牌公关部人士表示,汽车芯片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复杂,目前讨论国产能否替代的问题略有敏感,因此暂时无法参与话题的讨论。
实际上,国产汽车芯片之所以还未迎来大规模的使用,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的研究显示,目前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在设计与制造上仍受制于海外,缺乏先进工艺平台,同时汽车芯片的技术门槛较高,资金投入很大,这导致新兴芯片厂商的生存不易。
自动驾驶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科技的管理层透露,研发芯片的试错成本很高,这要求企业在设计、验证、制造、封装等多个环节都不容许出错。
业内人士认为,即便没有芯片短缺的事件爆发,行业内也在致力于推动国产汽车芯片替代进口的进程,但这个进程并非一蹴而就。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升级,未来芯片将成为智能汽车的核心,自主厂商在车规级芯片投入有望迎来加速期。